横州市的陶圩镇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旧址、峦城镇承露塔……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文物,未来将如何更好地被守护?6月下旬,横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带着“放大镜”和“听诊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落实情况展开执法检查,为横州文物保护事业“把脉问诊”。
检查组在陶圩镇六秀会议旧址开展执法检查
检查组深入陶圩镇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旧址、峦城镇王堂口苏宅、峦城镇承露塔、市魁星楼遗址、市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检查。在陶圩镇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旧址,他们仔细查看墙体保护状况;在横州市博物馆,逐一审视文物库房的安防设备;还通过查阅档案、听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方位“体检”文物保护工作。重点聚焦法律宣传够不够到位、政府责任有没有压实、专项资金花得明不明白等问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挑刺”,深挖问题根源。
检查组召开执法检查座谈会
“横州的文物家底厚实,保护成果值得点赞!”检查组对政府的相关工作给予肯定。但面对“丰厚家底”——全市94处不可移动文物、1600多件馆藏文物(含3件国家一级文物),如何实施好“一法一条例”,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延年益寿”?检查组开出了 五剂“良方”:
第一剂:规划护航,让文物“活”进发展蓝图。建议将文物保护纳入十五五”规划,比如在乡村旅游开发、老街改造中,优先保护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让文物成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第二剂:资金保障,让守护“有保障”。要求严格落实法律规定,把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还要像“阶梯式加薪”一样,跟着财政收入增长、物价变化“涨经费”,确保修缮、研究等工作有经费保障。
检查组在峦城镇王堂口苏宅开展执法检查
第三剂:划清红线,给文物“圈”出安全区。全面梳理现有文物,根据价值和环境特点,精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既守护文物安全,又为城市建设留出合理空间。
第四剂:科技赋能,为文物“上保险”。给博物馆等单位配齐智能安防、消防报警系统,24小时“天眼”监控,让文物库房实现“智慧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