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看到不少朋友在朋友圈转发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似乎在自发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有一些网友在怀念总设计师,但从他们的言论中,我能感觉到他们背后隐含的忧虑:他们担心中国会停止改革开放,担心会回到大跃进和文革的老路,甚至有人害怕中国会闭关锁国。尤其是近期,舆论对供销社、社区食堂等议题的热炒,更加加剧了这种担忧。
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如果你真心支持改革开放,真心相信总设计师的远见,那么请你务必尊重他真正的意图。改革开放究竟是什么?是完全走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吗?是要实现私有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一句话,中国人耳熟能详,正好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核心:让一部分人和一些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这是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形式反复强调的内容。共同富裕,实际上并非新的口号,它一直是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的老思路。改革开放初期,因条件限制,并未能一开始实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此暂时没有开始广泛推进共同富裕。小平同志曾明确表示,社会主义要消除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要摒弃四人帮时代的“穷社会主义”,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所有人都富,而不是陷入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其生产力的发展上,而这必须基于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从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现状来看,确实已经有不少人先富起来,甚至有些人富得有些过头了。根据胡润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全球富豪榜数据显示,今年全球共有3381位身价十亿美金的企业家,其中中国拥有1133位,超过了美国的716位,虽然美国依然更为富裕,但中国的顶级富豪数量已然领先。而中国的基尼系数,也早在十多年前就接近了超越英美的水平。
那么,既然如此,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是否理应进入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呢?因此,只有支持共同富裕和公有制为主体的方针,才是真正支持改革开放的立场。反对共同富裕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声音,实际上是反对改革开放的声音。支持共同富裕的人,才是真正站在小平同志立场的人。小平同志曾明确阐述,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我们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最终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目标。如果有人担忧中国会变成资本主义,这种担忧并非全无道理。我们不应仅仅通过空泛的口号来回应这些忧虑,而应通过实际的事实来消除这种担忧,并回应那些希望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
如果改革开放后的四五十年里,我们没有坚定捍卫公有制为主体,未能实现共同富裕,反而让那些富得过头的人越来越富,那改革开放的初衷就彻底失败了。所谓“先富带动后富”最终也只是空话,甚至可能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小平同志早就警告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那我们就会失败;如果出现了新资产阶级,那就意味着我们走错了路。
如果我们细察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混乱现象,就会发现,若我们再不推动共同富裕,确实有可能走上邪路。因为如今中国社会,公平分配问题已经成为最核心的社会问题之一。
对共和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中国刚建国时曾经历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一阶段既不是传统资本主义,也不是传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混合型的经济模式。这一时期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是,它提倡发展国有经济,限制那些对国家和人民不利的资本主义发展,并且鼓励农民互助合作,避免贫富分化。与传统社会主义相比,它则在于保护私有产权,利用市场机制来运作经济。虽然这一时期强调经济计划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理念与改革开放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按最初设定,这一时期应该持续10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必须先通过资本主义的手段实现工业化。然而,现实中这一时期仅持续了短短几年。由于中国接受了苏联的援助,并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消除了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并且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便宣布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那时的经济模式更多像是计划经济,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决策也往往是拍脑袋式的,即没有长期稳定的规划,也没有认真执行现有计划。
事实证明,任何极端化的经济路线都难以行通。改革开放便是根据这一教训,重新回归到一个类似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模式,并将这一阶段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极端行不通,这不仅对苏联适用,对中国同样适用,甚至美国也不例外。尽管美国一直推崇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但随着苏联解体后美国一度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仅仅三十年,美国社会就陷入了严重的内部分化。如今,美国无疑是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富人群体过得如同天堂,享受着豪宅、私人安保、名校教育、顶级医疗等,而贫困社区却是充斥着毒品、暴力和无家可归者。美国的社会福利和人均寿命等指标也远不符合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竟然是以美国拥有全球消费能力为基础的。如果这个“美国优先”的模式,某一天泡沫破裂,那么美国将面临极大的经济困境。
而对于中国来说,14亿人口意味着我们没有美国那样可以肆意剥削全球的“特权”。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今天中国的社会体制能否继续保持公平,依然是核心问题。普通的996上班族,若不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共同富裕,那么他们究竟是希望什么呢?希望社会继续加剧两极分化,还是希望大多数人都能共同富裕?
不论如何,当今中国的部分小资群体的矛盾也十分明显。尽管他们深受资本剥削,但在面对底层群体时,却往往表现出优越感,认为自己有可能成为资本家,甚至在精神上早已自我定位为“资本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同时结合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优势。一方面享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好处,另一方面又能享受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但正因为如此,这种模式也有它的缺点,一方面有官僚的腐化,一方面也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因此,中国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同样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十多年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腐败问题在一些人眼中已经达到了“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的地步。所幸的是,这些问题仍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渐得到解决。
因此,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仅要依赖于公正的财富分配,还必须在打击腐败、净化官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