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在中国古代史料中,早期便有关于瘟疫的详细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对瘟疫已有一定的认知。《周礼》中提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也就是说,瘟疫随时都有可能在四季之间爆发。而《吕氏春秋》则指出,“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特别是在春夏季节,瘟疫尤为容易传播。
既然瘟疫随时可能爆发,那么商代时期,当瘟疫肆虐,商人是如何应对的呢?甲骨文为我们揭示了商人“战疫”的智慧,这些方法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与西方的字母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的字形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要了解古人如何应对瘟疫,首先必须解读“瘟疫”字形。在中国的文字体系中,涉及疾病的汉字几乎都有“病字旁”——“疒”。甲骨文中的“疒”最早表现为“爿”(pán)形,原本指的是床,意味着生病的人往往需要躺床休养。
但不同病因的字形组合则各异。比如“瘟”字中的“昷”部,代表“热”和“暖”,暗示其为一种热病;而“疫”字中的“殳”部则代表驱使,古人曾误以为瘟疫是由鬼神驱使的;此外,“疠”字的形态则像蝎子,寓意着恶性病症,因此“疠”字多指致命的疾病,后来的“疠风”通常是指麻风。根据专家的统计,甲骨文中共记载了超过50种不同的疾病,并配有详细的卜辞与解释,尽管古人对某些疾病(如“疫”)存在误解,但对于其他一些疾病的描述则较为准确,足以证明商人对疫病的认知水平相当高。
1971年,在安阳殷墟的一个灰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甲骨文,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乍(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御众,于祖丁牛,妣癸卢豕”,大致意思是突发的疫情发生后,为了让群众免于瘟疫的侵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这表明,在商朝时期,已经爆发过大规模的瘟疫,并且得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高度重视。
既然商人对瘟疫已有一定认识并且重视它,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预防的呢?首先是通过环境净化,即通过熏烟蒸洗来防疫。例如,在甲骨文中就有类似的记录:“贞其燎于盟室,叀小羊”,“于围辟门燎”等,商人采用了用嘉草、莽草等植物熏燎的方式,驱虫防病。甚至在秦朝,进入秦国的车马具和马匹都要经过烟熏消毒。魏晋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提出“空气消毒法”,即利用雄黄、雌黄等材料来净化空气。到明朝,李时珍还提出了蒸汽消毒法。可以说,今天我们常用的空气消毒法,其实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
其次是隔离防疫,阻断传播源是最基本且有效的防治手段。商代就有了隔离病患的概念,甲骨文中有“亡入,疾”和“有疾病者,分而治之”等记载,表明商人已知通过隔离病人来防止瘟疫传播。这种防疫措施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秦代设立了专门的“疠所”,用来隔离疫病患者,汉朝也设有类似场所,并提供相应的药物治疗。
除此之外,商代的防疫措施还包括禁止谣言传播、饮食保健、清洁居室、维持环境卫生、定期锻炼等。总的来说,尽管当时瘟疫让人恐惧,但商人并非坐视不管,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应对瘟疫,很多防疫方法至今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口罩作为防疫工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虽然商朝时期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口罩,但在周朝时期,民众已开始用丝巾遮挡口鼻,以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礼疏》中提到“掩口,恐气触人”,意即遮口以防污染。到了魏晋时期,类似口罩的“出行帽”便已流行,这种帽子既能防止阳光照射,又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隋唐时期,女性开始佩戴这种帽子。到了五代宋元时期,口罩的雏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员会用绢布蒙住口鼻,以防止呼吸污染食物。因此,口罩作为防疫工具,起源于中国!下图是《五代胡环番骑图》的局部,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展示了当时人们的防疫措施。
对于瘟疫的应对,商人并非一味躺平,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甲骨文中,我们看到商朝人对染疫后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方法。首先是占卜疗法,商人凡事皆卜,染疫的贵族往往先通过占卜来预测病情,如果占卜结果较好,可能就选择静待康复;如果占卜结果较差,可能会放弃治疗,准备后事。其次是祭祀疗法,如前文所述,商朝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希望通过神灵的保佑来驱除瘟疫。最后是针灸疗法,学者胡厚宣在《殷人疾病考》中总结了当时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和灸疗,这些都显示出商朝人开始尝试用医学手段来应对瘟疫。
总的来说,商人虽然无法治愈瘟疫,但他们通过占卜、祭祀和针灸等方法,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虽然这些方法和现代的医学手段相距甚远,但商朝的防疫措施为后世的王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当今社会抗击瘟疫提供了历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