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之后,刘备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幸运的是,赵云及时赶到营救,否则刘备根本不可能返回蜀地,极有可能会被东吴将领生擒活捉。若真到了那种局面,刘备该如何应对孙权的威胁?面对东吴的压力,刘备能采取什么措施呢?这些问题,谁也无法确定。然而,刘备最终回到了蜀地,到了白帝城,却始终难以释怀,心中郁结难解,特别是对于败给东吴孙权和陆逊的屈辱感受。这种压抑感深深影响了他的身体状况,使得他在临终时身体愈加虚弱。
在刘备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那就是在白帝城托孤。刘备召见了三位关键人物:蜀汉丞相诸葛亮、重要大臣李严和忠诚将领赵云。通过这次托孤,刘备为自己的国家和未来做出了决策,也交托了自己的遗志。
在这次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的任务不同。诸葛亮被安排继续主内事务,而李严则负责掌控蜀汉的军权和外部防务。刘备在临终前并未给诸葛亮任何军事权力,反而选择了李严来掌握兵权,这一安排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和疑问。史书《三国志·李严传》中明确记录了这段历史,指出刘备确实在去世前把军事权力完全交给了李严,而诸葛亮则被限定在了内政的范围。
那么,刘备为什么选择将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而非给诸葛亮呢?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刘备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刘备这样做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平衡集团内部分派系的关系。
蜀汉的内部派系复杂,刘备巧妙地设计了三大派系的格局。第一个派系是刘备亲自带出来的团队,也就是著名的“荆州派系”。第二个派系是由益州的老主刘焉带来的东州系。第三个派系则是益州本土的地方势力,也就是刘备必须拉拢的关键群体。刘备在婚姻上也有深谋远虑,他迎娶了吴懿的妹妹吴氏,借此巩固了东州派系的支持。而对于益州本土势力,刘备则采取高官厚禄、优待政策来拉拢他们。在这种内部政治格局下,李严作为东州派系的代表人物,被赋予了掌握军权的重任,目的显然是保持东州派系的稳定支持。
第二个原因:最大限度地发挥李严的军事才能。
虽然李严拥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但与诸葛亮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刘备并没有完全将李严置于掌控整个蜀汉的地位,而是通过安排他在永安守军,限制了李严的权力范围。永安作为荆州入川的唯一通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刘备将李严置于永安,名义上是给予他军权,实际上却是限制了他在成都以外的任何行动。这样的安排可以最大程度地榨取李严的效能,同时也可以在必要时对李严的能力进行检验和考核。如果李严能够胜任守卫任务,他将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否则会受到惩处。
第三个原因:防范诸葛亮的权力扩张。
刘备在临终之前的最后一项重大决策,就是通过将李严安置在永安,并交给他军事权力,来设立一道防线。这一安排可以说是刘备的“画地为牢”,他的意图非常明确:一方面要防范东吴的入侵,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诸葛亮专权,篡位为王。虽然刘备将李严视为顾命大臣,但实际上,他通过这种权力分配,确保了诸葛亮不能完全掌控军政大权。刘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证诸葛亮始终处于自己和李严的监督之下。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不仅是为蜀汉的未来做出决策,也在间接提醒诸葛亮,忠诚是唯一的生路。刘备甚至明确提出,如果诸葛亮在自己死后不能有效辅佐刘禅,那么蜀汉的命运将不容乐观。在这场精心设计的安排中,刘备实际上是给诸葛亮和李严都设下了“考核题”,旨在确保蜀汉的政权稳定。
然而,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刘备的这些安排实际上没有必要。因为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他的忠诚和能力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的壮举,证明了他是一个忠诚且能力非凡的辅佐者。诸葛亮不仅没有谋取私利,反而以一生的精力致力于蜀汉的复兴。
至于李严,虽然一度被任命为掌管军事的将领,但在诸葛亮的监督下,他最终因建议进行不法行为而被下狱。刘备当初的安排,虽然在当时看似是一种必要的防范,但实际上,蜀汉的未来早已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刘备的担忧,最终未能变成现实。
总的来说,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计划,是他在生死存亡之际,为蜀汉未来的稳定和传承所做出的周密安排。然而,真正的传承并非来自于复杂的权力分配,而是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与坚守,这才是刘备最为依赖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