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曹爽这个怯懦又自大的家伙,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最后自己被干掉不说,老曹家的权力棒也拱手让给了司马。
其实···不是曹爽无能,而是···老曹家,真的没有什么人才了!
魏明帝去世前,想要扶持一批诸夏侯曹子弟给老曹家保驾护航,但其实那些家伙一个不如一个,还不如曹爽呢!
那么,问题来了。
当年人才鼎盛的诸夏侯曹,为什么这么快就人才凋零了呢?
曹操能开创基业,除了自己有本事,还真是要感谢自己家族的亲戚们!
自曹操募兵创业开始,诸夏侯曹就是老曹的基本支持力量。
曹营名将荟萃、将星闪耀,但是,曹仁、夏侯惇、夏侯渊、曹洪们,才是曹军众将的最高层。
张辽、徐晃、于禁、张郃再是厉害,也要被曹仁、夏侯渊们所督!
而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们独当一面,坐镇一方,皆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建下大功。
甚至可以说,曹操阵营中,夏侯惇、曹仁才是他的“关羽、张飞”,至于其他五子良将最多只能算是他的“黄忠、魏延”。
而正因为诸夏侯曹的强势,曹操才能牢牢把握军队,以至最后使天下易姓!
到了曹操后期,曹操的几个儿子也都极为厉害。
曹丕、曹植既是数得着的大文学家,曹彰则是能独自领军大破乌桓的顶级青年将领···
而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也在冉冉升起!
可以说,那时的老曹家,人才一波一波地涌现,盛况空前,这些兄弟子侄们,一起牢牢把握着天下大权,一起牢牢把握着家族的未来!
然而,仅仅20年后,人才鼎盛的诸夏侯曹就几乎选不出什么人才了。
魏明帝曹睿去世前,意识到司马懿等世家大族权力太大,想要选拔一批诸夏侯曹的亲戚来辅政。
于是,他任命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
也就是说,这帮子人,是曹睿认为诸夏侯曹的杰出代表了。
那么,这些人的素质如何呢?
1、曹宇,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同母弟。
其实,当你搬出他的身份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人,不行了。
曹丕、曹睿,是如何待曹操儿子们的,人所共知。
曹宇此时能得到曹睿的信任,从侧面恰恰说明了他的无能。
果然,曹宇是个怯懦之人。
曹宇根本不敢接这个任务,诚恳推辞,主动退出。
2、曹肇、夏侯献。
曹肇,是曹休的儿子;夏侯献,是夏侯惇的孙子,据说是夏侯楙的儿子。
这两位,更加不成器。
他们都还没有上位,就指着一只院子里的小鸟说:这也太久了,看你们还能活几天?
他们这是在暗指长期掌握机要的孙资、刘放。
结果,孙资、刘放听说了,极为不安,决心实施离间,并最终促使曹睿以曹爽和司马懿联合辅政,将曹肇、夏侯献踢出了局!
都还没有上位,就如此口不择言,曹肇、夏侯献的幼稚,实在是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3、秦朗。
秦朗,倒是不错的。
他为人谨慎,但在对付乌桓和诸葛亮的作战中,都立有战功,无论是个人能力、功劳,还是为人,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都不错。
唯一问题是:他本人并不是老曹家的人。
他是当年吕布手下将领秦宜禄的儿子。吕布被灭后,他母亲被曹操占有(据说关羽也是因此跟曹操闹翻的),而秦朗也就跟着曹操家的小孩子们一起长大了。
所以,秦朗不是诸夏侯曹的人,只是关系稍微特殊而已。
而且,即便他还算可以,但其功绩、才能,与当初的夏侯惇、曹仁,以及曹休、曹真,都还完全不是一码事。
4、曹爽。
曹爽,咱们就不必多说了,后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不行。
然而,有一说一,当时的曹爽,比曹宇敢担当,比曹肇、夏侯献成熟,比秦朗在政治上更有想法。
所以,曹爽,实际上是当时诸夏侯曹中,几乎已是能选出来的最佳人选了。
与其说是曹爽不行,不如说是老曹家真的没人了!
为何会如此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老曹家的人物,被自己“清洗”了三次。
而最先被“清洗”的,就是曹魏皇帝的近亲,也就是曹操的儿子、孙子们。
曹操的儿子中,人才是极多的。
曹丕、曹植、曹彰,都是一顶一的人才。
然而,曹丕上位后,采取了“苛禁宗室”政策,对他的兄弟们、及兄弟们的后人防范极深,采取了系统性的迫害。
在曹丕上位的第三年,军事才能出众的曹彰来洛阳觐见,死在了洛阳。
虽然曹丕没有,也不可能公开承认,但一般认为,曹彰就是被曹丕害死的。
至于曹植,“七步诗”是人所共知的。曹丕没有害死曹植,但对曹植一直严加控制。
后来,曹丕去世后,曹植诚恳地写信给曹睿,表示自己愿意为朝廷效力,也被曹睿敷衍了过去。
此外,曹操的诸子,也就是曹魏诸王,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他们不但没有实权、兵马,也被严格限制参与政治活动,也不得结交。
所以,曹操的诸子、孙,即便有曹操留下的良好基因,但却都得不到基本的锻炼,自然也就缺乏实际能力了。
当然,曹魏的“苛禁宗室”,主要对付的是近亲,也就是曹操的子孙,对于其他远支宗室还是不错的。
那么,这些“远支宗室”,为何又人才凋零了呢?
“远支宗室”的凋零,首先从“将二代”培养失败开始的。
对于曹仁、夏侯惇的儿子,朝廷原本是想要大力培养的。
然而,培养的结果却很不理想。
1、曹仁之子曹泰。
曹仁为了培养儿子,是付出了很大心血、代价的。
曹仁的最后一战,濡须口之战,曹仁率军出征,但实际上曹仁带了1万人在后方的橐皋,前线则以曹泰率领数万人进攻濡须口。
结果,曹泰被只有5000人的朱桓大败,烧营而走。
此后,曹泰继承了曹仁的爵位,官至镇东将军,但终究再也没有什么表现了。
2、夏侯楙。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
这哥们也是官运亨通,不但做了驸马爷,还历任侍中、尚书、安西将军、镇东将军,假节,封列侯,地位崇高,权力也不可谓不大。
然而,就连对面的魏延都知道,夏侯楙是个怯懦无能之悲,魏延只要3000人就可以把他吓出长安。
于是,在诸葛亮北伐前,朝廷实在觉得不靠谱,就把夏侯楙调离了。
实际上,曹仁、夏侯惇们的“将二代”,确实都得到了培养,然而,他们都没有被培养出来。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想要走捷径。
职务升迁,可以走捷径,但真才实学,尤其是武将的军事才能,是走不了捷径的。
曹仁、夏侯渊,当年都是从尸山血海中锻炼出来的,甚至老曹家的部队还差点被徐荣团灭过。
曹休、曹真,都是从虎豹骑这样的部队开始锻炼,一步步慢慢走上领导岗位的。
曹仁,早早就让曹泰去指挥数万人的大兵团;曹丕、曹睿,早早让夏侯楙坐镇一方、独当一面,这些无非都是拔苗助长,最终这些树苗反而撑不了材!
即便曹仁、夏侯惇的“二代”没有培养起来,但其实老曹家原本还有比较充裕的机会培养人才的。
毕竟,老曹家的人才年龄结构原本是比较合理的:曹仁、夏侯惇、曹洪等人老了以后,曹休、曹真、夏侯尚们又崛起了。
所以,曹丕时期,曹休、曹真、夏侯尚,也就成了诸夏侯曹的代表人物。
而这几位,也确实都是有相当军事才能的。
然而,这几位却都去世得太早了。
夏侯尚, 早早就因为感情问题,郁郁而终了。
能因为感情问题郁郁而终,可见当时的夏侯尚还是很年轻的。
曹休,则在石亭之战后,郁郁而终了。
曹休去世时,距离他以参军身份辅曹洪征讨武都,过去了还不到10年。
曹休去世2年后,曹真又因伐蜀无功,回到洛阳,郁郁而终了。
可以说,曹休、曹真、夏侯尚这些中生代将领,虽然表现不算差,但他们从走上高级指挥员岗位到去世,其活跃时间最多不过10来年。
如此短的时间,自己能成熟起来就不错了,要完成传帮带,那还是够呛的。
而实际情况是:从他们都郁郁而终的结局来看,他们自己都还没有成熟起来···
即便如此,诸夏侯曹,还不能说是完全无人。
比如: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就是一个猛人。
他从小就表示要为父亲报仇,勤学武艺,锐意进取。
他长期在一线与蜀军作战,曹真伐蜀时就以他为先锋,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而他为人宽简朴素,又深得士卒和百姓的爱戴。
然而,正因如此,他反而成不了诸夏侯曹的代表人物了。
因为:他根本进不了圈子。
就在夏侯霸在前方锻炼、厮杀的时候,曹爽、夏侯玄们,在洛阳跟一些世家大族的年轻人混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浮华之友“的圈子。
而夏侯霸们,自然也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而由于不在圈子里,有了好机会,也自然就要先给”圈内“人了,至于夏侯霸,就始终只能在那里打打下手了!
因此,虽然夏侯霸既是根正苗红的夏侯渊之子,也是表现比较卓越者,但是,他既没有进入核心圈子,参与不了朝堂上的争斗,也没有独当一面、坐镇一方,在政治斗争中,丝毫没有参与,甚至挣扎的力气了!
诸夏侯曹的命运,只有交给曹爽、夏侯玄,这些”浮华之友“了!
诸夏侯曹,由人才鼎盛,走向人才凋零,是因为先后踩了四个坑。
家不和是第一步。家和才能万事兴,然而自曹丕时开始,兄虎相残,使曹魏皇帝的近亲集体沉沦。
拔苗助长,功臣宗室在培养二代时没有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自然就集体失败了。
中生代过早离世,使家族人才的传帮带断层,加剧了风险。
最后,家族沾染了浮华之风,浮华者上,实干者下,即便有人才也出不来,自然就要出大事啦!
保持凝聚团结,尊重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确保人才年龄结构的合理,保持撸起袖子干的风尚,才能持续地培养出人才,确保家族,或者组织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