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俄罗斯广为人知的国防部长绍伊古,面容颇为具有东方特色,因此不少人误以为他具有蒙古血统。然而,绍伊古其实是图瓦族人,来自图瓦共和国。这个地方在国际上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唐努乌梁海”。
明清时期,“蒙古”这个概念在地理上被中原王朝划分为三个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而唐努乌梁海便属于漠北蒙古。其面积大约与今天的山东省相当,核心地带是叶尼塞河流域。
说明一下:漠南蒙古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漠北蒙古则指的是现今的蒙古国,而漠西蒙古大致是指新疆准格尔地区。
17世纪时,沙俄的扩张步伐逐渐逼近远东,同时,刚建立的满清也正在征服蒙古各部。沙俄与满清在远东的势力交界时,满清已经掌控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由于沙俄在远东的实力有限,而满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漠西的准格尔部,双方经过短暂接触后选择了暂时和平。
《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远端的边界线,而到了雍正五年,满清与沙俄再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进一步确立了两国中段的边界线。根据该条约,唐努乌梁海被划归满清控制。
随后的百余年,虽然满清和沙俄维持了表面的和平,但随着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满清政权陷入内忧外患。在沙俄的威逼和欺骗下,清政府签署了多项不平等条约,包括《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乌里雅苏台界约》以及《科布多界约》等等。
虽然沙俄通过这些条约获得了唐努乌梁海的西北部分,但它并不满足现状,仍希望进一步吞并该地区。为了实现完全的控制,沙俄采取了一个极其狡猾的手段——通过非法贸易、开矿等活动向唐努乌梁海输送移民,从而挤压本地居民的生存空间并逐步渗透力量。一旦其势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沙俄便故意制造摩擦,以“保护侨民”为名动用武力,最终实现吞并。
然而,历经多次教训的满清也逐渐学乖,除了加强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理外,还主动与沙俄协商设立界碑,以确保两国分界线的稳定。尽管沙俄不断渗透,满清至其灭亡时,唐努乌梁海依然处于清朝的实际控制之下,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注:在清朝灭亡时,沙俄已经在唐努乌梁海开设了80多家工商企业,移民超过五千人,并设立了教堂和学校等设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灭亡,蒙古王公们的独立倾向逐渐浮现。在这一背景下,沙俄政府迅速做出反应,给予蒙古王公们积极的支持。当年11月,蒙古王公们在沙俄的支持下,联合出兵围攻库伦(今乌兰巴托),并将清朝驻蒙官员驱逐出去。12月,他们宣布成立了“大蒙古国”。
随即,沙俄借助武力对民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签订了《中俄声明》和《中俄蒙协约》等文件。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外蒙古承认中国的宗主权;
2. 中俄两国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
3. 中方不得驻军外蒙古,也不得向外蒙古地区移民。
从中可以看出,沙俄的真实意图并非让外蒙古独立,而是想将其从中国分离出来,逐步渗透并最终吞并。沙俄的第一步就是在唐努乌梁海制造动乱、掠夺财物,逼迫中国商人和移民撤离。然后,沙俄通过施压当地蒙古王公,迫使他们请求沙俄的“保护”。
随着沙俄的移民人数急剧增加,当地的安全局势逐渐恶化,导致大量民国国民撤离。到1914年时,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中俄人口比例发生了逆转。在此背景下,沙俄不仅派遣了大量移民,还以“保护”的名义派遣警察和地方官员,加强对当地的控制。唐努乌梁海实际上已经沦为沙俄的殖民地。
然而,沙俄的吞并计划还未完成,沙俄政权却在“十月革命”中崩溃,沙皇政府灭亡。
沙俄的灭亡为外蒙古局势带来了变化。沙俄陷入内战无法顾及外蒙古,民国政府趁机收复了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也重新回到中国的版图。
然而,短短一年后,直皖战争爆发,徐树铮带领军队返回内地参战,导致留驻外蒙的民国军队无法镇压蒙古叛乱。1921年,驻库伦的民国军队被迫撤回内地,标志着民国政府对外蒙的控制彻底丧失。
同年8月,红军攻占了唐努乌梁海,并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不久后,苏联政府承认了该国的主权,标志着唐努乌梁海正式脱离了外蒙古。尽管如此,外蒙和中国并未承认这一事实。
1945年,民国政府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接受了“雅尔塔密约”中的条款,两个月后,外蒙古根据该条约宣布独立。与此同时,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在1944年已经宣布放弃主权并加入苏联,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州。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中苏签订的哪个条约,都没有承认唐努乌梁海脱离外蒙古,也没有赋予唐努乌梁海分离的权力。因此,法律上看,唐努乌梁海仍被视为外蒙古的一部分,直到苏联对外宣布这一事实的四年后,才为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的并入正式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