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满江红》让现代人铭记了岳飞的英名。岳飞的传奇从胸前的“精忠报国”刺字开始,历经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抗击金军的民族英雄,令金军屡屡败退,逼得他们向南宋低头。然而,最终岳飞却被权奸陷害致死,命运多舛,令人扼腕叹息。这位为国献身的大将军始终未能亲眼见到失地重归,面对腐朽的朝廷,留下了那句“天命昭昭”,含恨离世。
谋害岳飞的主谋秦桧,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奸臣,如今他的名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无法洗清。在岳飞墓前,矗立着秦桧和其妻子的跪像,象征他们对岳飞永远的忏悔与赔罪。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岳飞墓前跪着的并非只有秦桧夫妇,而是共有五个人,其中一尊跪像竟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悄然移除。那么,这其他三位跪着的人究竟是谁?那被撤走的跪像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大多数人对秦桧的印象是南宋最大的奸臣,那个善于谄媚权贵、掌控朝政、压制异己、逼死岳飞、主和敌寇的卖国贼。但鲜少有人知道,北宋时期的秦桧,其形象截然不同。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北宋军队连连败退,金军眼看就要攻破都城东京,朝中支持和谈、割地求和的声音日益高涨,甚至有大臣主张割地赔款以换取和平。
当时,宋钦宗收到了一份由秦桧上奏的奏折。读完后,他勃然大怒,严厉斥责奏折内容,但并未回复,反而将奏折弃之不理。秦桧随后接连上奏,却均遭冷遇。令人惊讶的是,秦桧当时并非主张投降割地,而是极力建议加强军力,誓死守护国家疆土。尽管皇帝不予理会,秦桧仍百折不挠地呼吁君主和朝野团结抗敌。
可他的坚持换来的,却是皇帝的厌烦和惩罚。宋钦宗愤然将秦桧贬谪河北,让他担任割地使的副手,负责具体执行割地赔款事务。这对秦桧来说是极大的耻辱,心怀大义的他不堪屈辱,辞官抗命。几次上奏请求均被否决,最终只能忍辱负重,暗自承担割地赔款的任务。
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秦桧的内心世界,重塑了他的人格。原本忠诚刚正的北宋重臣,渐渐变得世故且自私。即便在执行割地赔款时,他仍坚守国家利益底线,但屡遭挫折的他,开始怀疑自己,也怀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当金军最后发出通牒,要求割让太原、中山、河间,否则即发动全线攻势,秦桧力主反抗,宋徽宗和宋钦宗放弃苟且求和的念头。然而,他们既不增强军备,也未做好抵抗准备,金军迅速攻入东京,俘虏了秦桧及两位皇帝。从此,秦桧彻底对北宋绝望,认为皇帝和朝臣皆无骨气,国家无望。
此时,秦桧不再为王朝着想,只为自保谋利。因文采出众,他被金人选中,负责起草南宋与金朝和谈的诏书。此刻,秦桧已不抗拒丧权辱国的任务,反而全力以赴协助金军。在得知南宋新皇赵构已登基后,他见机行事,携妻子秘密脱离金营,逃回临安。赵构见老臣归来,赏识其抗金经验,任命秦桧为宰相,开启了秦桧在南宋的权势生涯。
重新执政的秦桧为巩固权力,排除异己,极力打压主战派尤其是岳飞。他深知若岳飞攻破金军,北方失地重归,宋徽宗和宋钦宗或将复辟,自己和赵构的统治将岌岌可危。于是,两人结盟,共同抵制岳飞,秦桧打造利益集团,对岳飞展开全面打压。
秦桧首先笼络朝中权臣万俟卨,操控舆论引导朝野反对岳飞,制造政治压力;其次威逼军中将领张俊,拉拢部分士兵脱离岳飞麾下,从军事上削弱岳家军;再由秦桧夫人王氏在民间散布谣言,抹黑岳飞为叛国卖贼,诋毁其名声。
时光流逝,岳飞渐觉四面楚歌,不仅朝中无人支持,军中士兵也渐渐动摇,百姓更开始指责他。最终,秦桧等人构建的利益集团联手赵构,对岳飞实施围剿。赵构先下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正于战场奋战的岳飞回朝。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合力设计,给岳飞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定罪离不开“证人”,秦桧早有准备,他买通岳飞部下一名小兵王俊。在走过场的审判中,张俊挺身而出,指认岳飞图谋叛乱,最终岳飞被判处死刑,英雄陨落。
数百年后,岳飞沉冤得雪,人们终于揭开了秦桧集团才是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为警示后世,人们塑造了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和王俊五人的跪像,永远跪在岳飞墓前,象征永世的惩戒。
然而,对张俊的罪责,历史上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害死岳飞的关键凶手,也有人认为他只是贪图一时私利,被人利用误入歧途。争论持续数百年,最终折中处理:因张俊身份卑微,不配与其他四人同列跪像。于是,张俊的塑像被悄然移除,只留下其余四人跪在岳飞墓前。
时光流转,张俊因地位低微反倒免于千古骂名,而其余四人却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成为后世痛斥的对象。你对此有何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