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退休梦想,
让多少人感到汗颜?
退休后干什么?每个人志向不同,想法各异。作为一品大员,掌控西北重兵的左宗棠,他的退休打算会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左宗棠的退休规划。过去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五十岁已属高龄,六十岁则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到了七十岁,更是古代罕见的高寿。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官员年过六十,多开始准备致仕退休。但那时并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和退休工资。大致而言,官员到了七十岁左右,便可办理退休手续,告老还乡。然而,也有不少人死赖着不走,朝廷又无法公开逼退。还有些重臣,皇帝往往不允许他们致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工作。
1872年,61岁的左宗棠进驻兰州。同年,他接到了一个沉重的消息——兄长去世了。虽然他已过花甲,身体尚称健康,但兄长离世的消息仍然深深影响了他的心情,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退休打算。
彼时,他权势熏天,手握十余万大军,掌控整个西北,正值事业巅峰。虽然眼看即将挥师西进收复新疆,但对于拥有近代化军队的左宗棠来说,这并非难事。封侯拜相的荣誉几乎触手可及。
“新疆收复后,他会何去何从?”历来功高不赏,左宗棠心里清楚,他想的是收复新疆后交出兵权,回朝任职。幸好离七十岁致仕还有一段时间,能从容筹划。然而,战事紧张,他很快又搁置了退休念头。
1872年7月15日,左宗棠进驻兰州。次年7月19日,他调任酒泉督师,12月初又返回兰州。随后两年间,他在兰州筹划陕甘分界,整修城墙,创办织呢局等诸多事务。1876年2月21日,他离开兰州前往肃州,指挥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在兰州一待,约三年时间。
他意气风发,怀揣必胜信念,带兵远征,最终击溃了阿古柏叛军,成功收复新疆。但此时他已近七十,虽有壮志难酬,却也难免心生退意。他曾在给家人的信中提到,打算把湖南长沙的司马桥旧居改造一番,作为退休后安度晚年的住所。
这座司马桥旧宅,是他早年在长沙任职时,骆秉章和胡林翼斥资千余两白银购下赠与他的,虽是个小院落,家人还建议再买隔壁李家的私宅。
实际上,准备购入的李氏房屋也不大,仅旧居的三分之一大小,但左宗棠还是花费了一千两银子买下,满怀期待地规划着未来的生活。他在写给谭钟麟的信中说:“……弟旧居之前,隔街李氏,有屋求售,约及老屋三之一,以千金得之。拟改为一堂一宅,堂可会宾友,宅可利栖息,拟为退休之所。将来以堂为祠,不必营造,以宅储书籍祭器及奏稿版片。”
左宗棠收复了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他心中理想的退休住所,却不过是两间屋子,一间用来接待宾客,一间用来居住。他还打算将来辞世后,将这处住所改成祠堂,用以保存自己的文书信札,留给子孙怀念。
如果奢侈些,他想在院子里移植几株花木,另建一间厨房,备些瓦釜粗陶作为炊具,生活简朴而安逸。可惜,这份退休的美梦最终未能实现。
风雨飘摇、满目疮痍的大清帝国,急需像左宗棠这样的铁血人物来支撑这摇摇欲坠的江山。1881年正月,他辞别陕甘,抵达北京,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要职。但因长年在外,熟悉地方治理,反而不适应朝堂纷争,与同僚矛盾频出。无奈,朝廷调他去任两江总督,后来因闽浙局势紧张,又改任闽浙总督。
此间,他多次上书请辞,盼望致仕归隐,但国难当头,大清需要他的镇守,致仕请求一再被驳回。最终,朝廷破格批准他四个月的探亲假,让他回湖南老家一趟,算是圆了他归乡的一个小小愿望。真正退休,却成了奢望。
1885年7月27日子时(公历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辞世,临终时口授遗折:“督师南下,未能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当日福州遭遇台风,暴雨狂风,天地色变。他那座简单的一堂一宅的退休理想,读书会友的愿望,永远地成为了未竟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