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叔刘备入川之前,首先需要介绍益州的统治者——刘焉及其父子的背景。
刘焉,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裔,江夏郡竟陵县人。东汉末年的大乱,刘焉可谓有着直接的责任。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建议:由宗室与重臣担任州牧,让这些地方长官的权力凌驾于刺史和太守之上,独揽地方政权,借此安定民心,史称“废史立牧”。听上去这建议颇有理据:“刺史、太守多行贿赂,盘剥百姓,导致百姓离心离德,应该选用朝中清廉的重臣担任地方官员,借此来镇守一方,稳定天下。”这种看似利国利民的政策,表面上充满高尚理想,实际效果却如何,历史的检验并不乐观。
到了188年,即灵帝驾崩前的关键一年,朝廷采纳了刘焉的建议,导致各州的州牧在上任后几乎不再受朝廷的控制,迅速变成了地方的军阀割据者。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刘焉的初衷并不复杂——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当上交州牧,开始自己的仕途。但随着他听信侍中董扶的预测——益州有天子之气(这个预言看似荒诞,但益州后确实有人自称帝,而且也是刘姓,虽然并非刘焉),他的野心逐渐膨胀。
当时,益州刺史郄俭在当地横行霸道,贪得无厌,民众怨声载道。刘焉见此情形,改变了原计划,决定请求朝廷任命自己为益州牧,前往益州整顿吏治。刘焉此行并非孤军作战,他还带上了董扶以及时任太仓令的赵谦,两位益州本地人。董扶来自广汉的绵竹,而赵谦则是成都人。
此时,天下大乱,黄巾军势力蔓延,荆州、益州都沦陷于动乱之中。益州的马相、赵祗等人在绵竹起义,聚集了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接着攻破雒县,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流寇队伍,人数已达数万。面对如此局势,刘焉暂时驻扎在荆州东界,密切关注益州的动向。
不久后,马相杀死了益州刺史郄俭,自封为“天子”。益州本地的豪族也开始联合起来,然而,马相的帝王梦并未长久,在从事贾龙的带领下,马相仅凭千余人就被彻底击败,贾龙也借此机会将刘焉迎进益州。为何这些益州豪族愿意接纳刘焉?关键在于,刘焉身边有董扶、赵韪这两位本地豪族的支持。他虽刚刚到益州,但在实际控制力上,已经有了同刘表分庭抗礼的实力。然而,益州的权力始终掌握在本土豪族的手中,刘焉只是一个外来者。
刘焉展现了极强的政治手腕,他巧妙利用五斗米教的教主张鲁的母亲与自己家族的关系,成功封张鲁为督义司马,联合其他势力进攻汉中郡。张鲁和张修合力攻占汉中,打败了汉中太守苏固,随即截断了与中央的联系,益州也与外界的交流被完全隔断。
这场入川之战,让刘焉深刻意识到,只有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自己的统治。恰逢董卓乱政,李催引发关中灾难,数万流民涌入益州,刘焉顺势将这些流民组织起来,称之为“东州兵”。这些东州兵成为刘焉手中的私军力量,与曹操的青州兵相似,成了刘焉最大的筹码。通过这些手段,刘焉展示出了远超刘表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手腕。
到了初平二年(191年),刘焉开始准备大举扩展自己的势力,他开始制造用于天子的乘舆车具,并着手扩张自己的军队。然而,荆州牧刘表并不满于刘焉的行为,向朝廷上报,称刘焉有不轨之心。朝廷因此派遣刘焉的儿子刘璋前来益州,警告父亲不要做得过分。刘璋虽然被派来劝阻,但刘焉却以各种理由将其留下,并不允许他返回。
然而,刘焉的运势并未永远顺风顺水。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的长子刘范与次子刘诞策划进攻长安的行动失败,密谋暴露,刘范被杀,刘诞被俘。与此同时,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愈发激烈。议郎庞羲趁机投机,送刘焉的孙辈入蜀,获得了刘焉的信任,并在后来的战争中成为东州兵的指挥官。
刘焉的运气一度逆转,但最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摧毁了刘焉的城府和所造的车乘,愤怒之下,刘焉一病不起,最终去世。临终时,他留下了两个儿子刘瑁和刘璋,理论上,接班人应该是刘瑁,因为他一直是刘焉培养的接班人。然而,益州的权力却并未完全归于刘瑁,反而掌握在庞羲和赵韪两人手中。赵韪倾向于扶持刘璋,因为他认为刘璋更容易控制。
刘焉死后,刘璋在赵韪的支持下顺利继位。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内乱,赵韪与庞羲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刘璋通过调动东州兵和巧妙分化各方势力,最终将刘焉留下的家业牢牢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