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服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区分敌我,因为历史上,战场上冤死的士兵可不少。仅仅依靠口号和喊话并不能完全避免误杀,很多历史人物的语言差异就成了误解的根源。例如,英国的狮心王理查一生都未能学会英语,他只懂法语;拿破仑的法语中则带有浓重的意大利口音;甚至连金国的精英部队忠孝军,虽然是多民族组成的队伍,但战前的祈祷和指令有时也让人一头雾水,曾经就有南宋的军队将忠孝军误认为是蒙古军。正因为如此,军服成了13世纪中国战场上区分敌我的一项关键工具。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时代的军服到底是怎样的。
南宋的士兵通常穿着红色军服。由于士兵们普遍穿红衣,这种鲜艳的颜色让“赤佬”这一带有贬义的称号开始流行开来。与此对比,南宋的敌人金国,在早期并没有特别的军服规定。早年的金国国君与百姓的生活非常接地气,大家甚至会一起在同一条河里洗澡,甚至连结婚或者丧事时,阿骨打等王公贵族都会参与到宴席中。金国的士兵通常身着兽皮,战斗时便跟随国王在各个乡村中集结,出征时并没有特别的军装规范。那时候的女真人,对汉人而言唯一的辨识方式就是他们穿的“红衣服”——他们并不在乎服装的复杂程度。
然而,当金国征服华北之后,逐渐积累了物质财富,并有了更多的文化人,开始注重军服的制作。他们特别制作了黑色军服,因为金国自认为其气运与水紧密相关,所以每逢出征时,旗帜和军服都会选用黑色,以此象征“水”的力量。
随着成吉思汗的崛起,蒙古军队的服装也有所变化。蒙古军服的设计并不统一,颜色各异——千户和王爷们穿得较为华丽,而普通士兵则穿得简朴一些。蒙古人仅凭色彩就能辨认出敌人,比如“黑衣服”的通常是金国军队,而“红衣服”的则代表南宋的军队。蒙古军队内部也开始有了一些区别,例如与女真人有深仇的契丹人,他们的军服通常是黑色的,这也是其族群的标志。由于契丹人曾是金国的王牌部队,很多时候军服还没来得及更换,误认的情况时有发生。
蒙古大军在扩张过程中,士兵们的服装也逐渐出现了更多的差异。在日本对元军的描述《蒙古袭来绘词》中,就提到元朝的部分士兵在头盔上装饰有兽毛,而另一些则没有。日本人依据这一细节将带有兽毛的军人视为蒙古本土的士兵,而没有兽毛的则是来自元朝南方的军队。再看一些蒙古军的军官,他们的服饰也具有明显的标志性,比如李进的服装特点就是“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行”,他在战场上冲锋在前,成了蒙古士兵的一个显著标志。
随着元朝的逐步建立,尤其是在忽必烈统一南宋后,元军的军服逐渐开始有了更多的区域性差异。元军不仅在中国境内活动,还曾远征日本、印尼等地。然而,元朝本土的部队依然缺乏统一的军服,导致有时候士兵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敌我。例如在1298年,党项人乞台普济率领元军与海山作战时,双方甚至搞不清自己人和敌人的区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乞台普济决定模仿宋军,命令元军穿上红衣作战,这样不仅方便辨认,还极大地提高了指挥效率。这一做法也很快被其他元军采纳,并在黄金家族的内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过,元朝皇帝后来认为这种模仿宋军的做法并不合适,毕竟元朝自认为“肇基朔方,盛德在水”,所以在元朝中后期,军服普遍采用了青色和黑色。不过由于染色技术有限,青色和黑色的军服经常弄混,所以元军在这一时期的区分标志就变得不那么显眼了。此外,在元朝后期的“青衣官军”中,红巾军攻克元上都时,还曾冒用过元军的军服。
在中亚和东欧的金帐汗国,元军的服装逐渐与当地风格融合。他们的军服样式与埃及和叙利亚的军队类似,甚至包括了鞑靼人特有的小圆头巾。与元军的传统服装相比,金帐汗国的军队则有着更加明显的地方特色。元朝的军服吸收了汉朝服饰的特点,尤其是在金帐汗国的军服中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影子。这些各具特色的军服,也彰显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