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称魏王,授予九锡,得到的其实是国内政治声望的加持。对他来说,这个称号的意义远超其表面上的权力象征,正是这份权威为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助力,帮助他稳固政权、凝聚民心。称王并不算是个过于激进的举动,反而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政治策略。通过这种方式,他的下属不再纠结于“忠于曹”还是“忠于汉”的问题,而是可以更加直接地向他效忠。对于手下而言,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更直接的利益捆绑,从汉朝的臣子变成了魏国的臣子。对于曹操来说,无论是进取还是退守,他都能够得到魏国的庇护,这使得他不再需要为汉朝的规矩束缚自己。因此,尽管外部可能有忠汉派的反对声音,但内部的团结却得到了强化。
在曹操的后期,尽管他有一些篡位的想法,但始终没有完全放开手。他至少在官渡之战之前,还存有“忠臣”的心态,尽管经历了许多背叛和暗杀事件,最终这些遭遇让他渐渐变得心灰意冷,开始更多地保留权力。权力一旦掌握在手中,便很难轻易放手——霍光的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在汉中之战之后,曹操确实再也没有能力进行称帝的操作,我们只能确定在那时他绝对没有登基的意图。但在汉中之战之前,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大计,至今也无从得知,毕竟曹操的人性复杂性,至今依然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虽然倾向于门阀,但还不至于完全垄断。各地郡国推举人才,中央进行考试,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士族的利益。尽管庶族几乎无从涉足,但士族内部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公平性。真正的垄断局面,从曹操到曹丕父子的夺权开始逐渐成形。随着他们加强中央集权,选官的权力也集中在了官僚阶层的手中,地方上的选拔权被剥夺。最终,西晋建立时,官员的选拔几乎都成为了曹魏权力结构的延续。
司马懿与曹操有本质的区别。曹操虽然篡汉,但他迎接了献帝,天下也是他通过战争一统的。尽管曹操性格刚愎自用、虚伪狡诈、手段残酷,但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为献帝做出了贡献,最后曹丕继位,既有法理依据,献帝也得以善终。而司马懿则不同,他是三代重臣,背负着“世受皇恩”的使命,在洛水旁发誓忠诚。然而他的子孙最终却逼迫皇帝与太监一同闯入大臣府邸,甚至将皇帝当街斩杀。司马家族的行为缺乏仁义与忠诚,最终也导致晋朝的崩溃,社会动荡。晋朝的建立原本是统一的象征,但却由于司马懿的篡位,导致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灾难。百姓并未安居乐业,反而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血腥。若是晋朝有一位强有力的皇帝,也许局面会有所不同。可惜晋朝并未做到像汉唐那样强盛,甚至连明朝都比它更有口碑,成为了汉人王朝的耻辱之一。
司马懿本身是士大族出身,士族在他掌权后的晋朝横行无忌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三国时期便是士大族的时代,这一现象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士大族对曹操极为重要,准确来说,士大族对每一位三国主公都至关重要。曹操曾因杀掉士大族而导致兖州全体叛变;孙策杀士大族,最终也遭遇刺杀;孙权与士大夫阶层之间一直矛盾重重。而刘备则处理得相对较好,几乎没有与士大族产生过直接冲突。
曹操深知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想要强行上位就必须让步,让士族分享更多的利益。等到他死后,曹丕通过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分配了足够的利益,使得自己的上位变得顺理成章。等到曹丕、曹睿相继去世,司马家族继续让士族获得更多权利,从而理所当然地能够掌握政权。到了两晋时期,士族的权力强大到即便是皇帝也无法反抗,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