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代“寒门出贵子”何以蔚然成风?
创始人
2025-09-17 22:34:35
0

公元960年元月初一,赵匡胤借北汉与契丹联手入侵边境的机会,发动了历史性的军事行动,并成功登基,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不仅是一位仁爱宽厚的帝王,他还着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崇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文治盛世”。他坚信“文以靖国”的理念,实行“右文抑武”的政策,大力尊崇儒家思想,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设立了殿试,推行厚俸养廉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成就了宋词文化的辉煌。后代人对“宋朝这个文人的乐园”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和羡慕。

在赵匡胤登基后的第八年,他翻阅宰相赵普带来的新科进士名单时,突然看到了“陶邴”这个名字,不禁感到疑虑丛生。他好奇地问:“这个人是翰林学士陶谷的儿子吗?”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赵匡胤又进一步问道:“这次主考官是谁?”赵普回答道:“是陶谷。”听到这个名字,赵匡胤的脸色立刻变得阴沉起来,他不解地质问:“自己的儿子参加考试,作为父亲,为什么不选择回避呢?”

赵普解释道,陶谷本人曾提出要回避,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且他和儿子都秉持规矩,最后才决定没有更换考官。赵匡胤对此解释并不满意,他愤怒地表示,这种做法是动摇国家根本的大事,他严厉斥责了赵普。随后,他立即发布了圣旨,要求凡是官二代参加科举考试时,都必须经过复试,复试未通过的不能录取。皇帝的命令如铁般坚定,从此,整个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中,所有官宦子弟都受到严格的规定与限制,每次殿试名次的安排,官宦子弟一律排在后面,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官宦子弟让位平民的风气。

宰相范质的侄子范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年轻人,具备状元的潜力。然而,他主动放弃了参加殿试,选择避开了自己叔叔的影响,这一行为在当时传为佳话。后来,范杲被任命为候补太庙斋郎,曾在国子监担任四门博士,之后又出任史馆,参与修撰《宋太祖实录》。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两句诗意味着,糊名考试的做法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贫寒子弟应当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科举中争取功名。宋代民间有句传言,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公正性的认同。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典型的例子,这些人通过科举从平民百姓到达了显赫的地位,诠释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奇。

张雍,年少时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甚至曾逃荒乞讨。然而,在太祖开宝六年,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入仕后,他勤勤恳恳、严于律己,迅速获得了同僚的尊重。真宗时期,他先后担任财政大臣和开封知府,最终甚至晋升为尚书右丞,直至退休。

杜衍,少年时家境贫困,漂泊四方,然而他不放弃自己,依然坚持求学。最终,他在真宗朝考中登科,并在仁宗朝出任宰相,成为一代名臣。

陈升之,年少时家境困顿,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仁宗朝中榜,后来在神宗朝成为宰相。

谢深甫,出身寒微,父亲早逝,生活困窘。他立志通过勤学出人头地,终于在孝宗年间中科,后来在宁宗年间成为宰相。

范仲淹,年仅两岁便失去了父母,生活异常艰难,但他坚持学习,最终通过科举考试,官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四岁丧父,立志要改变命运,他刻苦读书,最终考中进士甲科,并官至参知政事。

王淑,曾是汪激的书童,他与主人同年中举,但他的排名竟然超过了著名学者曾巩,成为了当时一段佳话。

这些都展示了宋代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出身、寒门出贵子”的精神,流传至今,成为许多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故事。

在两宋时期,许多官办学校和书院为贫困的学子提供了生活资助。北宋时期,举子们可以通过“公券”在驿站免费住宿和餐饮。此外,还有许多义学和家族义庄等民间资助方式,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登科录》中记载了601名进士,其中417人来自平民家庭,而184人来自官僚家庭,平民子弟的比例远高于官宦子弟。

根据数据显示,在宋代的320年间,共有超过11万名进士,数量是唐代五代总和的十倍之多。其中北宋的取士人数就达到了约6.1万,足见宋代科举制度的广泛影响力。即便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各代,科举人数也远不及宋代。

《宋史》记载,北宋时期有1533名传世进士,其中55.12%的进士来自布衣家庭;一至三品官员中,约53.67%来自布衣家庭,北宋末期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64.44%。而与之对比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中,来自望族的进士占比高达71%,寒门子弟仅占15.9%。可以看出,宋代的科举制度相较于唐代更为公平,寒门更容易出贵子。

宋代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民社会,寒门出贵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努力就有机会。宋代尤其重视并厚待读书人,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也激励了更多的贫寒学子投身于科举,改变了命运。

对于中国人来说,“公平”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社会运行,大家都渴望一种公正和均衡的局面。在科举制度下,平民百姓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宋代科举制度的相对公平,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机会,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追求更高的理想,服务社会。

相关内容

瑞德智能:公司正积极构建“...
证券日报网讯 瑞德智能9月16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
2025-09-17 05:04:25
原创 ...
在山东德州的幽深巷陌间,李先生珍藏着一枚别具非凡意义的铜币——中华...
2025-09-17 05:02:33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
2025-09-17 05:02:16
原创 ...
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的发妻——51岁的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这一消...
2025-09-17 05:02:08
原创 ...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中,《论持久战》作为毛泽东的重要演讲稿,成...
2025-09-17 05:02:02
原创 ...
在古代,流传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这一观念导致了许多女性的才...
2025-09-17 05:02:01
原创 ...
“他好歹也是一位司令,喜欢喝酒就喝点好酒,非得喝那些兑水的假酒,结...
2025-09-17 05:01:57
这个三峡地区重庆段发掘的战...
当江风吹起铺在沙土之上的巨大塑料布时,一具从泥土中清理而出的马匹骨...
2025-09-17 05:01:56
花旗家族办公室拥抱私募股权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即使全球贸易不确定性高企,花旗集团的家族办公室...
2025-09-17 05:01:48

热门资讯

原创 单... 当然可以,我会帮你保持原文的意思不变,同时丰富细节和表达,让文章更生动流畅。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 -...
原创 洪...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晁盖和王伦并未列席,尽管他们在《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记载及描写显...
原创 为... 引言:古战场上的地理决定命运 自古以来,战争的焦点常常聚集在奇谋猛将身上,但其实,战争的起始和胜负往...
原创 子... 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位高达一品,曾先后担任湖南、陕西和云南的总督,还两度被任命...
原创 日... 许多人或许都看过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不论剧情如何发展,总能听到从日本军官嘴里吐出的那句“八嘎呀路”。这...
原创 成... 当然,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和字数变化不大,同时加入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一些。 --- ...
原创 梅... 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汝南侯梅思祖到青州训练兵马。梅思祖要求带着家中的子侄一起去见识一...
原创 中...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汉书·货殖传》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气吞万里如雄鹰的宣言...
原创 朱... 在明朝历史上,如果要说最容易对付的皇帝,性格温和、平易近人的穆宗皇帝朱载坖无疑是最佳人选。但如果要谈...
原创 李... 李涵是李唐宗室中的一位重要大臣,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李亨即位,凭借着卓越的才能与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