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云是否有资格位列蜀汉五虎大将,这个问题的讨论,最早并没有在正史中出现,直到网文兴起后才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正如许多网络文章所展示的,某些作品通过极力吹捧陈到、贬低赵云,借此吸引流量。事实上,贬低名人或自己被攻击,往往能成为某些爆款文章的流量密码。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研究三国正史,很多早前的误解和错误观点逐渐被修正。“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一段笑话被大家广泛认知,“神将陈到”也逐渐暴露其真实面目。史料中关于陈到的记载极为简略,不超过五句,而被誉为“军谋祭酒”的郭嘉,他在曹操麾下工作了整整十一年,官职却始终没有晋升,这使得曾被吹捧的郭嘉形象开始动摇。曹操能如此冷待一位在军事谋略上有所建树的人,足见郭嘉的真实地位,与顾命丞相诸葛亮的影响力有天壤之别。
如此,黑诸葛亮并吹捧郭嘉的做法最终也未能经得起正史的验证。类似地,诋毁赵云而捧高陈到的做法,也无法通过正史的考证得到支持。今天我们便通过正史中的记载,探讨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作用,看看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取得胜利后,首功之臣究竟是赵云,还是黄忠?
熟悉三国史的人自然知道,汉中之战实际上从建安二十三年便已开始。刘备的首次出击并未获得胜利:“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在这场战斗中,主要的败战者是马超和张飞。马超虽然投降刘备后,参与了一场战斗,结果也失败了:“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曹洪和曹休联手击败了张飞与马超,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其实是曹休。在这之前,曹操早已赋予了曹休极大的权力:“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曹洪尽管有些贪财和鲁莽,但他却非常听从曹操的命令,将指挥大权交给了曹休。在这场战斗中,曹休识破了张飞虚张声势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吴兰,迫使张飞和马超退兵。
张飞被曹洪击败,心中必定非常郁闷,毕竟,连后来的张郃也不曾是张飞的对手,在宕渠、蒙头、荡石等战役中,张飞击败了张郃,打得张郃只剩下十几个人匆匆逃入山中。尽管张飞在汉中之战中的失败并未影响他的整体表现,但马超的战绩则更加惨淡,几乎没有什么胜利。而黄忠在这场战斗中斩杀了夏侯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刘备对此却表现出了一些不满:“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张郃。用此何为邪?’”
黄忠杀死夏侯渊,刘备的反应实际上是做给张飞看的。事实上,刘备的战略目的是围点打援,最终消灭夏侯渊,而夏侯渊的死亡,张郃的责任也不可忽视:“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夏侯渊之死,完全是因为张郃未能顶住刘备的攻势,他为了救部下而进入刘备的包围圈,虽死犹荣。然而,刘备和张飞对这一战果并不满意,尤其是张飞,可能会因此而面临一定的责罚。
有关于汉中之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除了黄忠、蒋军法正等,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功臣——赵云。赵云在汉中之战中担任的职务是翊军将军,而他在此次战役中的功绩,也不容小觑。更为重要的是,赵云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早在荆州时,他便受到刘备的高度重用。史料中记载,赵云担任过牙门将军和桂阳太守,负责禁卫工作,同时也是一位封疆大吏。
在刘备入川时,赵云担任了“留营司马”的职务,这一职位在刘备的大本营中拥有极高的权力,相当于现代首都的卫戍司令与公安局长的双重职务,负责守卫大本营的安全,处理内部治安等事务。赵云在西川平定战役中的功劳也不小,正史《华阳国志》明确记载,赵云在平定巴郡、犍为等地时,表现了极高的军事才能。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赵云在刘备心中不仅是顶级将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刘备不仅在征战过程中依赖赵云,还在重要决策时听取他的意见。例如,在刘备决定伐吴时,尽管赵云强烈反对,但刘备依然让赵云担任总预备队指挥。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兵败夷陵后,第一个召见的便是赵云,这一切都证明了赵云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赵云的功绩,有四部史书做出了明确的记载。分别是宋代朱熹所编《资治通鉴纲目》、元代胡一桂的《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赵居信的《蜀汉本末》和明代章如愚的《群书考索》。这些史料均一致认为,刘备能够在汉中之战中获胜并自立为汉中王,首功之臣正是赵云。
在《资治通鉴》卷十四中,我们可以找到详细的记载,史书中提到:“云抱备子禅,与关羽船会,得济沔,遇刘琦众万余人,俱到夏口。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刘备击夏侯渊,破斩之。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夏五月操引还,备遂取汉中。”这些细节进一步证明了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关键作用。
因此,结合正史中的诸多记载,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使他完全有资格位列蜀汉五虎大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