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满清历史上的五次入塞抢掠行动,被一些史书描述为“满清获得了巨大成果,损失却极小”的典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根据目前能够收集到的极不完整的资料显示,在1620年至1644年间,被明军击毙的六品以上八旗将佐共有249人。其中,有84人在入塞抢掠的战斗中阵亡,这一数字占总损失的三分之一,可谓损失惨重。
那么,84位八旗高级将佐的损失意味着什么呢?这相当于袁崇焕在指挥十多万大军多年作战中所取得的战果的十倍。换句话说,这84人的损失规模,相当于李定国在衡阳取得的3到4次大捷的总和,显示出入塞战斗的激烈和惨烈。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84位阵亡的将佐中,满八旗将领占了67人,蒙八旗11人,汉八旗仅有6人。满蒙两旗的高级将佐损失占据了总损失的93%。这一比例异常之高,或许是因为入塞作战以骑兵为主,迅速机动的战斗方式不适合携带大量步兵、火枪手和炮兵,因此汉八旗的损失相对较少。
既然满蒙两旗损失惨重,那么他们是否因此消灭了大量明军呢?这就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满清入塞作战时面对的敌人情况与辽地大不相同。辽地多为正规明军,而入塞期间,满清多对付的是散乱的民团和地方乡勇。例如,1642年底至1643年春,清军先后四次进攻山东潍县,但均告失败。在这场抵御清军四次猛攻的潍县战斗中,阵亡及被屠杀的总计有92人,这些死者身份复杂,包括衙役、武举人、垛夫、衙兵、听差、民团成员、难民以及地方知识分子等,基本上是杂七杂八的民兵和普通百姓。
这些人死因中,70人被弓箭射杀,其中一人还被刀伤;1人被“红衣大炮”击毙;3人被俘后砍杀;2人在战斗中被刀砍死;8人死于火烧;2人因火炮反坐撞击死亡;6人死因不明。弓箭射杀占了80%以上,只有1人死于火炮,令人惊讶的是,竟无一人死于火绳枪或三眼铳,这说明攻打潍县的满清军主要依靠传统的弓箭骑兵,即所谓的“真满洲”、“真蒙古”骑兵。
潍县守军不仅是防御,还多次出城与清军进行近身肉搏。有一次出城战斗记录详细,出动300名军民,与清军进行激烈近战,明军阵亡17人(均被弓箭射杀),却缴获了4个清军首级。同时,战斗中暴露出清军弓箭兵虽然射术高超,但近战能力较差。92名明军阵亡者中,只有2人死于刀砍伤,而且这两人还是卷入战斗的难民,甚至都不是专业兵员如衙役或听差。
此外,还有人提出,五次抢掠令满清集团获得了大量人口和物资的说法,但这一说法同样值得怀疑。满清方面记录称五次抢掠共掳走100万人口,但满清入关15年后,整个八旗集团仅有包衣20多万,其中相当多还是辽地掠夺所得。最后一次抢掠时,满清声称掳获37万人口,然而沈阳当地的朝鲜人却反映清军并未带回多少战利品。
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数字差异?原因很简单:明军在途中截获了大量人口。青州地区的明军报告提到,“战阵三次共斩获敌首105颗,夺获战马123匹,盔甲完整,大旗四杆,救回难民妇女无数,牲畜牛羊大量。”甚至在潍县,明军主动出击抢回了20名已经被剃发的难民。
更有许多被掳人口自行逃回明方,报告中称其为“逃回难民”。事实上,直到1644年满清入关前夕,仍不断有人逃回明军阵营,显示出满清入塞抢掠的“人口战利品”远未达到官方宣称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