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这部电视剧以及相关史料的阅读,引发了许多人对其中人物的深刻讨论。有观众认为,剧中的人物像是余则成、小翠、谢若林、李涯、陆桥山和马奎等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真正让观众印象深刻、难以捉摸的角色,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这个角色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思考。
对于熟悉历史的读者来说,军统这一组织原本就是军队的一部分,最初称作“复兴社特务处”,而后升格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个局的两个处于1938年分开,徐恩曾领导的第一处变成了中统,而第二处依旧保留原名,并且继续称之为军统,由戴笠担任副局长,接下来分别由贺耀祖、钱大钧、林蔚三任正局长主事,然而他们并不直接参与实际管理工作。
吴敬中,这个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叛徒”,沈醉在回忆录中称他为“叛徒”,在1938年便开始在戴笠的身边活动,他不仅进入了军统的临澧特训班,还凭借其卓越的能力在其中担任了大队二中队的政治指导员兼情报学高级教官。与此同时,沈醉是总务处事务股股长,兼任行动术教官。与擅长武术、经历过中学肄业的沈醉相比,吴敬中可谓见多识广,不仅在中苏情报所担任过科长,常常在香港等地执行任务,还在每次出差时,不忘携带一些“特色”物品,比如给同学郑介民带回的新西装。
尽管沈醉和吴敬中曾是同学,然而两人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吴敬中的能干和交际手腕,使得他在戴笠和毛人凤之间游刃有余。关于他能在复杂的局面中获得成功,除了其人际关系技巧之外,更与他的“为人处世三原则”密切相关。这些原则虽然并不必然超出戴笠的认知范围,但从沈醉的回忆中看,吴敬中显然比他精明得多:“如果我能有吴敬中一半的机智,何至于在功德林钻研了十年?”
对于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会知道,青浦班和临澧班并非军统(保密局)正式对外的名字,真正的名称是“军事委员会特别训练班”与“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这些训练班的学员们虽然接受的训练内容繁杂,但大多只是各个山头的老大们为了提升自己势力的一种手段。吴敬中之所以被戴笠选中,说明他不仅在某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也得到了信任。后来,吴敬中在情报界的成就显然超越了其他学员,尤其是当他听到余则成与李涯讨论《远东情报站》时,心中毫不动容,甚至对这些新式装备的评价显得有些冷嘲热讽:“这些东西都是我早就玩过的了。”
吴敬中精于人情世故,他看待下属如同看待自己的亲近朋友,李涯和余则成的信任对他而言至关重要。他所信任的人,并不单凭能力,而是更加看重他们的忠诚。吴敬中对李涯和余则成的安排,更多是出于对他们人品的认可,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非嫡系的人员时,他表现得尤为果断。至于像马奎、陆桥山这样的非特训班出身者,则未能逃过他严格的考验。
吴敬中把信任寄托在自己信任的学生上,尽管他对李涯和余则成的个性有所不满,但他们依然是他最为看重的下属。这种对忠诚的看重,正如历史中的许多英勇人物一样——能真正照顾自己的下属、能在关键时刻依赖他们的人,往往能在乱世中立足。而他也从中汲取了人情的哲理:“没有人情的政治是不长久的,忽视情感的人,注定不能大用。”
吴敬中生活经历丰富,博览群书,读过《三国志》,其中马超的那句“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深深影响了他。他深知,对于那些视亲情如草芥、对老师不忠、对事业不负责的人,最终也不可能做到心无旁骛、忠诚职守。因此,他更加珍视与余则成和翠平的师生情谊,时常像大哥一样训斥他们,直言不讳。
尽管吴敬中将天津站经营得如铁桶般稳固,也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他明白,要想在混乱的时局中生存下去,最重要的依然是为自己预留退路。最终,当保密局进行裁员并清除那些不可靠的力量时,吴敬中依旧安然无恙。经历了这些变故后,他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处世原则:认清形势,调整位置,不做无谓的对抗,不打必输的仗——这些都构成了他始终能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保持生存的重要法则。
吴敬中的第三条原则,也是他最为看重的原则:“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字理念,在他看来,从复兴社时期就已经成形,贯穿了他整个人生的轨迹。而在天津站失守、保密局高层不断变动的时代,吴敬中通过保持与领导的良好关系、寻找自己的位置,成功逃避了被清除的命运。
历史的结局难以预料,但吴敬中无疑以他独到的眼光、精湛的处世智慧,在那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中,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那些曾在他手下工作的人来说,或许吴敬中身上那种深不可测的魅力与手段,才是他们能在历史洪流中走得更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