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德林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杜聿明和宋希濂逐渐从政治角度意识到,国民党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然而,从他们作为军人的角度来说,依然心存疑惑,自己在战争中的失败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到1973年,他们通过一次韶山之行,找到了答案。
那天,他们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陈列馆。当他们走到抗日战争部分的展览区时,两人胸怀自豪,毕竟他们都在抗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名副其实的抗日英雄。然而,当他们的步伐继续前行,走进了解放战争的图片陈列区时,宋希濂突然有些犹豫,他不太愿意继续看下去。
他轻轻拉了拉杜聿明的袖子,略显尴尬地说道:“不如我们还是不进去吧。”他作为败军之将,心中自然有些难言的羞愧。
杜聿明自然理解他的感受,两人不管如何,都是曾经的败将,面对这些残酷的历史画面,难免会有些难堪和尴尬。不过,杜聿明笑了笑,劝说宋希濂一起走进去,给了两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
首先,他引用了陈毅元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山东先头一仗,我还被你们打败了呢!作为一个将领,面对失败是一种大将之风,陈毅就是这么做的。你们为何不能像陈毅一样呢?”
其次,杜聿明从政治角度分析,认为当年他们选择了国民党,虽然当时认为那是忠诚的选择,但若胜利会推迟国家的解放,那无疑是错误的,而这与国家的大局是相违背的。
宋希濂听了之后,恍若大悟,确实,无论从人民的角度,还是从军事的角度,自己都不该回避这个问题。于是,他微微一笑,与杜聿明一同走进了那座展室。
走出展室后,两人几乎同时发出了一句感慨:“毛泽东是战神!”杜聿明更是特地对工作人员交代,希望能将这句话传给后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两位曾经自信满满的抗日名将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接下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两位名将的辉煌战绩:
在军事才能上,杜聿明和宋希濂无疑是国军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们无法与“智将”白崇禧相比,但绝非等闲之辈。三大战役期间,杜聿明得到了蒋介石的极大倚重,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他担任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实际掌握了军队指挥权。
他们二人都出自黄埔军校,黄埔一期是人才济济,像徐向前、陈赓、胡宗南等一大批将星都出自这一届。黄埔军校的招生竞争极为激烈,考试的门槛高,科目繁多,竞争者不仅拥有高学历,很多还有留学经验,压力可想而知。
蒋介石为何如此倚重黄埔系的将领?因为这些人无论出身还是能力都非同小可。杜聿明和宋希濂的名声也正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
例如,1939年11月,日军在华南的猛烈进攻中,南宁和昆仑关等地先后沦陷,杜聿明在这种背景下接到了收复昆仑关的任务。面对日军第21旅团设置的坚固防御工事,杜聿明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巧妙地运用策略,将战局从不利转为有利。
通过“关门打狗”和“围城打援”的战略,他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重重防线,最终将昆仑关收复,为战局扭转做出了贡献。
宋希濂在抗战中的表现也同样突出,特别是在1938年的富金山一战中,宋希濂率领部队以少胜多,用惨烈的战斗拖住了日军,为武汉会战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
然而,尽管他们在抗战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却完全失败。杜聿明和宋希濂最终都被我军俘虏,成为了战俘。
杜聿明在1948年被列入国民党战犯名单,虽然他一度拒绝投降,但最终在淮海战役中败北,并被俘。他曾一度坚信自己忠于蒋介石,拒绝妥协,但在被俘后,他逐渐开始反思。
在功德林改造期间,杜聿明生活困顿,甚至曾准备自杀,但在那里,他得到了细致的照顾,管理人员尤其关注他的健康,杜聿明的慢性病得到了有效治疗。通过与宋希濂等人的交流,他开始认真反思过去的错误,并阅读了毛泽东的著作。
阅读《毛泽东选集》和《论持久战》后,杜聿明深受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启发,他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认识到毛主席预见战争走向的精准。
在改造期间,杜聿明对自己的罪行深刻反省,并写下了大量心得,表达了对毛泽东思想的钦佩。他还多次向管理人员表示自己内心的悔过。
在经过多年的改造后,杜聿明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最终成为第一批获得特赦的战犯之一。
杜聿明和宋希濂称毛泽东为“战神”,不仅是因为毛主席在战争中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因为他在用人上的卓越眼光和胸怀。毛主席从不拘泥于派系,而是能充分信任和放手手下的将领。这种独特的军事领导风格,让杜聿明和宋希濂这两位曾经的对手深感佩服。
毛主席与蒋介石的最大区别,就是在用人上更加宽容和信任。蒋介石偏爱黄埔系和“浙江帮”,而毛主席则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合适的人才,体现了真正的用兵如神。
因此,尽管杜聿明和宋希濂曾经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但他们在改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方式让他成为了真正的“战神”。
这些原因,足以让曾经的抗日名将对毛主席产生极高的敬意,称他为“战神”。
编辑:小仙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