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夜,家里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可吃,贫困到连唯一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鸡也不得不卖掉的穷秀才,为什么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岳丈口中那位“贤婿老爷”呢?为什么周围的邻里开始对他奉承讨好,甚至连那些做官的,也开始有意接近他,想与他搞好关系?这些问题乍听之下似乎毫无头绪,但仔细琢磨,这些其实正是范进中举后的生活写照,也就是课本上所说的范进下榜后,所面临的种种变化。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考取科举并取得举人身份,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渴望和荣耀。为了能有这样光辉的时刻,多少读书人忍受着贫困与艰难,甘愿为了功名甚至不惜卖掉家产,哪怕是一只年老的母鸡也无所谓。那种艰辛的求学日子,像是“萤囊映雪”或者“凿壁偷光”,这些贫困的读书人只要能有一天进入仕途,光宗耀祖的那一刻,他们觉得所有的困苦都值得。
范进在听到自己中了举的消息时,简直不知所措,兴奋得几乎疯狂。可以想见,那个瞬间,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狂喜与激动,甚至难以自持。可是,举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位?真有那么值得范进为之疯狂的价值吗?
如果从当时的社会来看,确实是非常值得。考取举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上,几乎等同于如今的公务员。这种身份意味着你通过了层层选拔,不仅仅是考试,还包括政审等诸多环节。它代表的是通过了所有的考核,进入了仕途的门槛,等待的只是正式任命。而在当时,考上举人是非常难的,几乎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几乎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轻易解决。
读书人拼命为了科举而奋斗,家中有几亩田地的可能也愿意卖掉,哪怕只剩下几块钱也要用于书本与学问。范进要通过科举,首先必须通过一层又一层的考试,从县试、府试到院试,每一步都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最终,他在五十多岁时才通过院试,成为了秀才,这一过程,足以证明了他漫长且艰苦的努力。
然而,这时的范进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埋头苦读,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出路。岳丈对他的冷嘲热讽,让范进的心情更加低落,也让他更加渴望能早日获得举人的资格。尽管如此,范进依然没有放弃,最终通过了乡试,这个过程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奇迹。能在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范进无疑是幸运的。
他通过乡试后,立即成为了秀才,这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仕途,摆脱了困境,迎来了生活的转机。尽管第七名的成绩并不显眼,但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能成为秀才已经是极为不易的事情。更何况,考中举人的范进,这一身份的改变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范进成为举人后,他的生活开始急剧好转。岳丈那时也突然改变态度,从之前拒绝借钱的冷漠,到主动拿出几千钱,表示他这个“贤婿”是自己后半生的依靠。曾经的穷书生,突然变得风光无比,周围的乡绅、首富都开始向他示好,甚至送房送钱,极力拉拢他。范进的生活顿时如同霜雪后的春天,虽有泥泞,但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表面上的财富与尊敬,虽然让范进一度欣喜若狂,但其中隐藏着的是他身边那些小人对他未来的觊觎。毕竟,成为举人不仅仅是身份的提升,它是成为官员的起点,背后隐藏的权力与利益,才是那些人真正看中的。
其实,成为举人后,范进所获得的最大好处,不仅是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借此机会进一步进入官场,争夺更高的职位。对于大多数举人来说,这是一条能直接通向做官的“直升机”道路。从某种角度来说,举人更像是一个“通行证”,它为范进打开了通向官场的大门。
然而,范进的成功并非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事实上,他的晋升中有着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周学道。周学道曾是与范进一起读书的同窗,两人都有过被卡在童试阶段的艰难时光,而周学道却在某个关键时刻得到了帮助,也因此顺利考试中榜。周学道也在后来成了范进的贵人,正是他看中了范进的潜力,帮助他顺利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
范进的升迁之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了偶然与必然交织的过程。凭借着周学道的帮助,他进入了更高的考试,最终成为进士。而后,范进的仕途越发顺利,从六部官员到御史,逐步步步高升。最终,他在退休之前,成为了山东学道,一个权力极大的职位,掌握着广泛的任命与升迁权力。正是这个职位,给予了他与无数未来达官显贵结识的机会。
这一切看似荒诞,却反映了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的现实。范进能从一个贫困书生,一跃而成为官场中的重要人物,无疑是时代赋予了他这个机会。就像胡屠夫所说,举人其实是做官的第一步,这个身份让范进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潜力。或许,范进的一生就像那个时代许多官场故事的缩影:一切皆由机遇与人际关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