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去荆州投奔刘表的途中,仅带了关羽、张飞、赵云、周仓、关平等少数几位武将同行。其实在投奔刘表之前,刘备曾打算趁着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激烈对峙的机会,发动突袭,意图救出天子刘协,但最终未能成功:“曹军大队迅速赶来,玄德立即指示孙干等人保护家眷先行撤退,而他则与关羽、张飞、赵云一同留在后方,边战边退。曹操看到刘备远去后,决定停止追击。刘备带着不到千人的败兵,狼狈不堪地撤退。”
那场战斗中,刘备失去了许多重要的部将,其中包括刘辟与龚都,而曹操方面也未能幸免,损失了号称“河北四庭柱”的大将高览。根据史料与小说的结合分析,高览极有可能是在穰山之战中被赵云斩杀的。高览在与张郃投降曹操后,一直随曹操征战至诸葛亮北伐时期,因为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左将军、征西车骑将军等职务。然而在一些战斗中,他突然消失在史书里,推测他可能在某次小规模的战役中被赵云击杀。
根据正史的记载,赵云参与了穰山之战,而不是等到古城相会才和刘关张重逢。他在袁绍阵营中一直悄悄为刘备招兵买马,所以也极有可能是在穰山之战中斩杀了高览。《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赵云斩杀的曹将要更多:在穰山之战后,他在长坂桥斩杀了五十七员“名将”(小说中为五十余,评书中为五十七),之后又杀了夏侯惇部将钟缙、钟绅等,赵云手中斩将的曹将数量已经达到六十。
赤壁之战后,赵云主要与荆州的旧部和西川的将领们作战,尽管这些战斗中他有不少斩将的记录,但这些人并不算是曹操的部将。直到汉中之战,赵云才再度与曹军对阵,他在战斗中气愤至极,斩杀了文聘部下的慕容烈和魏将焦炳两人。“云大怒”,一枪定生死,这种情形再次证明赵云在面对曹将时的果决与冷酷。
赵云的战绩堪称骄人,据粗略统计,他至少斩杀了六十七位曹将,再加上在博望之战刺杀吕旷,总共的数目恰好是六十八个,这一纪录直到很久以后才被文鸯打破,不过文鸯所斩的“曹将”已然不算曹操部下,因为当时司马家族的权力已然掌控了整个魏国。相比之下,赵云的“斩将”记录显然更为辉煌。
关羽也不甘示弱,他在斩将的数量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虽然与赵云的六十八个比起来相差甚远,但关羽也曾斩杀了蔡阳、王忠等曹营大将,特别是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表现,他总共斩杀的曹将已经接近八个。特别是在襄樊之战中,他射杀了庞德的部将成何,而庞德本身则被周仓生擒,所以成何的战功自然算在关羽头上。
有趣的是,关羽对曹营的将领总是显得格外冷酷,虽然曹操曾对他极为恩宠,但面对曹军的将领时,关羽似乎毫不留情,毫不犹豫地执行斩杀任务。与此不同的是,赵云在与曹军的接触中则显得更加果敢与冷酷。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前并没有对王忠下重手,仅仅将其生擒,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关羽留一线余地,未完全与曹操决裂的体现。
相比于赵云和关羽的出色战绩,张飞的表现则显得有些不同。尽管他的战斗力非常强,且“声如巨雷、气吞万里”,但在面对曹军将领时,他似乎从不施展全力。在博望之战中,赵云刺杀了吕旷,而张飞则以一矛刺中了吕翔,吕翔倒地后并未被追击致死。张飞在与曹军的交战中,往往表现得“温和”,并不下死手,且有时显得格外宽容。
有趣的是,张飞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战斗中,并没有斩杀许多曹军大将。例如,在穰山之战时,他虽然奋力救援被夏侯渊击杀的龚都,但在与夏侯渊的交战中,张飞似乎并未尽全力。甚至有历史学者认为,张飞“围住”夏侯渊并“败逃”实则是在为龚都争取时间,而非单纯的战斗。
赤壁之战时,张飞也并未斩杀曹军将领,虽然他在追击曹操残兵时,手下并未伤及许褚。在汉中之战中,张飞虽曾将许褚的粮草截获,却没有继续进行攻击,这种“宽容”的表现也让许多人对他在战斗中的作风产生疑问。相比之下,赵云和关羽在与曹军将领的对决中表现得更加果敢与致命。
综合来看,张飞虽然武力出众,但在战斗中的“温和”风格与赵云和关羽的果敢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他对曹军将领的态度,似乎更趋向于“局外人”,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并不会直接下死手,而是保留了一线生机。这个性格上的差异,也使得张飞的战绩在三人中显得尤为“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