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五兄弟,中朝老越古”这句话用来形容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国家:中国、朝鲜、老挝、越南和古巴。这五个国家中,大家对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这些国家都非常熟悉,可一提到老挝,国际上却鲜有存在感。老挝,全名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位于东南亚,北接中国,东邻越南,南界柬埔寨,西北与缅甸接壤,西南与泰国相邻。
老挝的国土面积大约为23.68万平方公里,而根据2019年统计,老挝人口约为723万。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老挝被认定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军事上,老挝现役军队人数大约为6万人,且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看出,老挝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没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而且,由于其位于亚洲内陆,周围被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和柬埔寨等国包围,老挝的对外交流也十分有限。
这些特点使得老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挝的总人口较少。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不一定是优势,当然也不能过少,老挝相对较少的人口在劳动力资源、国内市场等方面构成了天然的劣势,且如此少的人口使得它难以成为军事强国。
若把老挝与朝鲜做对比,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朝鲜,和老挝一样,长期以来被视为与世隔绝的国家。老挝的“与世隔绝”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而朝鲜则是由于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孤立。尽管两者在外部世界的交流都相对较少,但朝鲜的国际影响力却远高于老挝。尤其在国际新闻中,朝鲜的消息常常比老挝更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
朝鲜国际影响力更强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人口远远超过老挝。朝鲜的国土面积为12.3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为2500万。虽然朝鲜的国土面积大约只有老挝的一半,但其人口却是老挝的3.5倍多。这使得朝鲜拥有更多的兵员,同时也能在经济建设、科技研究等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如今,朝鲜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导弹技术出口国之一。中东国家,如伊朗,其弹道导弹技术就包含了朝鲜的技术成分。
当然,我们不能将朝鲜与老挝的差距完全归因于人口数量,二者的发展差距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人口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例如,像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这样的中等体量的国家,尽管人均收入很高,但在生产力方面依旧无法与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相抗衡。对于经济上贫困、军事力量薄弱且人口有限的老挝来说,在国际舞台上自然不会占据太多的空间。
相比之下,南亚的大国印度,虽然人均收入与老挝相差无几,但凭借着庞大的体量和人口,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要远高于老挝。实际上,老挝的低人口数量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现象。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本就是人口稠密的地区,然而老挝却偏偏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老挝的北方邻国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面的越南人口接近1亿,南部的泰国人口也超过6500万。那为何老挝如此少人口呢?是不是因为老挝的气候环境不适合人类生存,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但事实上,老挝周边的国家气候条件与老挝相似,因此老挝的低人口显然不是气候环境造成的。
有些人认为,老挝人口少是因为这个国家是佛教国家,大量的僧侣选择不结婚、不生育,导致人口增速缓慢。虽然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应过于夸大。毕竟,周围的越南、泰国和缅甸等国也都是佛教国家,为什么只有老挝的人口如此稀少?实际上,老挝人口稀少的根本原因,更多的是由于该国特殊的地形条件。
尽管老挝的国土面积并不算小,且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但其国土的80%都是山地和高原,且覆盖着大片森林。老挝被称为“印度支那的屋脊”,这个起伏不平的地形导致了老挝交通不便,农业发展滞后。即使是少数较为平坦的地区,也常被浓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森林覆盖率高达50%。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农业生产一直无法得到充分发展,造成了人口增长的长期滞缓。
历史上,老挝曾建立过澜沧王国,但在19世纪末期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国家的贫困和落后更为加剧。法国的殖民掠夺,使得老挝的社会与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了老挝,战后法国殖民势力的复辟导致老挝人民与其发生长期的冲突。1945年,老挝爆发了人民武装起义,1946年,老挝宣布独立,成立了伊沙拉阵线,然而法国的复兴使得老挝依旧没有真正实现独立。1950年,老挝成立了抗战政府,1954年,法国在日内瓦协议中被迫撤离。
随后,老挝又与美国爆发了长达12年的冲突。在这段时间里,老挝人民得到了中国的无私支持,中国为老挝提供了军事援助。直到1975年,老挝废除君主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共和国。自19世纪末以来,老挝一直处于战争和动荡之中,先是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接着被日本占领,战后与法国和美国的多次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减少。长期的战争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还摧毁了国家的经济基础。
即便是1973年美国撤军后,老挝也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老挝的经济基础已经被长期的战争摧毁,贫困成为了制约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1975年以后老挝实施了类似中国和越南的土地公有制,但这种体制下的“吃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农业发展滞后。尽管老挝拥有东南亚最丰富的水力资源,但由于水利设施的严重缺乏,老挝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耕地能够得到有效灌溉。
自1986年起,老挝开始尝试模仿中国、越南的改革开放模式,尝试引入市场经济。然而,即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老挝的经济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全球水平,依然未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2017年,老挝向亚洲开发银行申请了365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改善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证明了老挝经济的脆弱。
至今,老挝只有一所农林科学院,农业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一旦遭遇病虫害,整个国家几乎无力应对。由于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药、化肥等农业必需品主要依赖进口,而且农民缺乏使用这些进口产品的知识和技能,导致生产力低下。因此,老挝的粮食产量始终无法提高,无法支撑更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