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蒋军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撰写了一篇名为《黄维第十二兵团被歼记》的回忆录,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中。同一辑还包含了李以劻的《淮海战役蒋军被歼概述》、郭汝瑰的《淮海战役期间蒋军统帅部的争吵与决策》、杜聿明的《淮海战役始末》、邱维达的《邱清泉第二兵团被歼记》、文强的《淮海战役期间徐州“剿总”指挥部的混乱》、宋希濂的《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倾轧》、陈士章的《黄伯韬的起家与败亡》等一系列回忆性文章。这些亲历者的回忆,无一不指出黄维的能力问题,认为黄维之所以能够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完全依赖于与陈诚的亲密关系。假如这个职位由胡琏担任,第十二兵团的命运可能就会大不相同。杨伯涛在文中毫不客气地写道:“黄维担任十二兵团司令后,内部掀起了不小的骚动,很多曾经是他部下的干部对他并不看好,大家都知道他性格孤僻严峻,且从未与部下建立深厚感情。这次又是由他来领导,许多人都心生灰心,尤其是黄维离开军队多年,成为反人民战争的外行,他自己也知道前景困难,甚至曾向部下透露,他打算六个月后就把司令的位置交给胡琏,自己另谋政治发展。所以,兵团内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团结与巩固。”
杨伯涛和其他军长对胡琏的能力比较认可,但对黄维却不太信任。许多人将第十二兵团的覆灭归咎于黄维的“外行”和“书呆子气”,虽然杨伯涛对黄维有着深深的鄙视,他的文章却相对客观。在文中,他总结了蒋军战斗力低下的三种表现,认为不论是白崇禧、宋希濂,还是邱清泉、胡琏,都难以在淮海战场上占得便宜。杨伯涛虽然表达了对黄维的强烈厌恶,但还是坦言:“黄维之不知战时、战地,完全决定了十二兵团的败局”,并列出了兵团必败的五大因素。第一,兵团四个军未能集中兵力,进入战场后立即陷入了激烈战斗,连解放军的进攻方向都搞不清楚;第二,作战准备不足,人员、武器和物资严重匮乏;第三,没有后方支援与补给线,完全是孤军作战;第四,地形不熟,缺乏人民群众支持;第五,行军千里,部队疲惫不堪,装备损坏严重,犯了兵家“百里行军争利必败”的大忌。
杨伯涛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经典:“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但他也在引用时显露了自己的偏差,似乎并没有完全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甚至将其应用失误。尽管杨伯涛的军职比黄维要低,且资历较浅,但在回忆录中他依然指出黄维的指挥能力不足,这种观点在第十二兵团的其他军长回忆中得到了印证,似乎黄维确实是个外行。
黄维也曾写过一篇《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但他的纪要更像是一个流水账,除了将使用毒气弹的责任推给杨伯涛外,几乎没有有价值的内容。而杨伯涛的回忆则更加深入,除了总结出十二兵团必败的五大原因,他还总结了蒋军普遍存在的三大弱点,这些弱点同样存在于第十八军,甚至可以说,即使是号称“王牌”的第十八军,在步坦炮协同作战方面也相当糟糕。
根据杨伯涛的分析,解放军虽然得到了大量武器和弹药支援,但在装备上,解放军并没有第十八军那样的美式装备,尤其是在大多数军官的文化水平上,黄埔和陆大的军官虽然受过良好的训练,但实战经验显然不足。杨伯涛指出,尽管十八军的炮兵部队在平时演习中极其熟练,能够精准地将步兵与炮兵协调作战,但在淮海战场上,炮兵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十八军的炮兵平常操作熟练,但在战场上,不是炮弹飞得太远,未能命中解放军阵地,就是炮弹偏离目标,打到了自己队伍中。”
同样,步坦协同作战也存在严重问题。坦克兵在战斗中表现畏缩,在面对解放军的火箭炮时,甚至不敢前进,坦克驾驶员经常在距离敌人200公尺处停滞不前。杨伯涛亲自开导这些战车兵,告诉他们解放军所缴获的火箭炮数量并不多,弹药也不足以构成威胁,但坦克兵依旧不愿听从指挥,战车始终在外围徘徊,甚至在战斗长达二十多天的过程中,只有一个副连长受伤。
此外,步兵在战斗中的表现也十分消极。“一一八师三十三团在大王庄的防守,解放军攻势开始后,不到两个小时就被歼灭。军部与师部相距不远,但不仅没有得到战斗报告,甚至连枪声也几乎听不到。官兵不肯卖命,机枪手将机枪抱在手里,也不敢开火。”杨伯涛写道。尽管第十二兵团拥有超过一百门山野炮、榴弹炮、数百挺重机枪和数千挺轻机枪,武器足够充足,但由于战斗意志缺乏,弹药和物资经常被士兵们争抢,黄维的执法队甚至无法控制局面:“空投物资下来的时候,士兵们疯狂抢夺,若抢不到的就开始开枪扫射,导致一片混乱。空投场竟成了一个自相残杀的战场。”
尽管黄维声称“公平分配”物资,但军中的士兵纷纷抱怨这并不公平,大多数物资最终还是到了杨伯涛手中。由于补给不足,蒋军的粮食供应也断绝,虽然高层军官如黄维、胡琏、杨伯涛等依然能享受洋酒、罐头、水果等优待,但士兵却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严重短缺。
战斗到最后,第十二兵团被全歼,解放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包括870门火炮、15辆坦克、300余辆汽车,总共缴获了12万发炮弹、2000多万发枪弹。尽管蒋军的粮食供应出现严重问题,但他们的弹药并没有完全消耗殆尽。最终,蒋军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物资短缺,更因为战斗力低下,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甚至连最基本的步坦炮协同作战都无法完成。
杨伯涛总结道,十八军虽然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但步炮协同和步坦协同的失败,暴露了蒋军的致命弱点。即使胡琏代替黄维,情况恐怕也难以有所改善,最终兵团的全军覆没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