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到建安十五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抓住曹操败退的机会,迅速扩展自己的势力。凭借这一时机,刘备一口气夺下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个郡,再加上原本就有的江夏郡夏口城(江夏三分,曹孙刘各得一部),以及从东吴借来的南郡南部(北部属于曹操),刘备的势力已经占据了大半个荆州。
刘备稳住江南的根基后,便开始给手下的将领封官:关羽被封为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张飞被封为征虏将军、宜都太守(后来转任南郡太守);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桂阳太守;诸葛亮和庞统则分别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还兼任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总税务官(负责管理财物和物资的官员),庞统则担任了参谋长,负责战略规划和决策。刘备收下江南各郡大约是在建安十五年,所以从《三国志》中的“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这一句话,可以推测关羽等人的封爵也应当是在建安十五年。但事实上,荆州的治所襄阳郡早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关羽在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慑华夏的辉煌战绩后,虽然并未攻克襄阳和樊城,但“襄阳太守”的封号始终只是个空头支票。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给张飞封新亭侯,而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不变,并不是疏忽。这是因为,关羽的汉寿亭侯实际上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荆州治所曾设在武陵郡的汉寿县(在夷陵之战后被孙权更名为吴寿)。刘表担任荆州牧时,将治所迁至襄阳,所以关羽有可能在未来晋封为汉寿县侯,名副其实。
按照汉朝的官制,每个郡设一位太守,职务为“二千石”,掌管军政大权,并且拥有举荐孝廉的权力。张飞和赵云都拥有自己的领地,他们有机会选拔和举荐自己欣赏的人才,并可以征兵、解决军需问题(并不完全依赖诸葛亮的划拨)。然而,关羽因为被困在襄阳,无法享受这些特权,他时常惦记着“襄阳太守”这个空头职位,而心中不免生出一些焦虑。虽然他也有一份权力,但却因曹仁如牛皮糖般紧紧粘住襄阳,始终无法拔得头筹。
从历史记载来看,刘备在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时,其实是在为更大的战略目标布局。虽然关羽的“襄阳太守”在当时并无实际权力,但刘备深知,襄阳对于荆州的战略意义至关重要。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意在为将来全面并吞荆州,建立起稳固的战略支撑点,并为进攻中原打开通道。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一度当了十年“有名无实”的襄阳太守,尽管他曾被封为前将军,但这一职位依然未能改变他“襄阳太守”的空虚地位。
在关羽担任襄阳太守期间,刘备的战略也在逐步推进。随着建安时期的变局,荆州的南部(包括江夏、长沙、桂阳等郡)已经被划归东吴,而关羽的襄阳太守职务仍然没有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的职位,应该是“前将军、假节钺、襄阳太守董督荆州事、汉寿亭侯”。这意味着,关羽实际上是荆州地区的行署专员,既代理荆州省的省长,又掌控了荆州的军事指挥大权,他的地位比四方将军还要高,甚至比军师中郎将诸葛亮更具实权。
刘备这一布局的深远意义在于,他有着一统中原的雄心,而关羽作为刘备的二号人物,理应担负起关键任务。关羽不仅是刘备进攻中原的重要筹码,刘备也深知,只有关羽拿下襄阳和樊城,荆州才会有一座稳固的屏障。曹操之所以始终把弟弟曹仁安排在襄阳,就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地区控制着战争的主动权。而关羽的空头“襄阳太守”职务,则是刘备这一战略棋局中的关键一子。
当时,孙权希望与刘备建立亲密关系,甚至提出与关羽联姻的提议,这其中的隐含意图便是要分裂刘备与关羽的联盟,削弱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然而,关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孙权的提议,并且表现出强烈的抗议情绪,这恰恰暴露出刘备高超的战略眼光——他把关羽赋予了全权,并将进攻中原的重担交给了他。关羽深知自己的使命,并且立下誓言:“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
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已指明了刘备的战略方向:一旦天下有变,刘备将指挥荆州军向宛、洛进发,而关羽则会带领荆州的兵力攻占长安,这不仅可以为刘备称帝铺平道路,更能让他复兴汉室。刘备的计划明确且远大,他与关羽联手进攻中原,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更为稳妥。
如果刘备能够成功地进入长安,夺回中原,那他便有了足够的资本称帝。后世称刘备为“烈祖”,其地位与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并驾齐驱,不仅因为他恢复了汉室,还因为他具备了开国之君的所有素质。然而,历史却没有按照刘备的计划走,庞统的意外阵亡,使得刘备的计划发生了偏差,这一失误也导致了整个局势的改变。刘备未能如愿一统三国,而关羽的襄樊之战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谜题。
若没有庞统的阵亡,关羽攻占襄樊,刘备可能会一统三国,成为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