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和小说中涌现出一大批受到观众热爱的历史作品,如《还珠格格》、《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一系列清宫剧,随后又有《宫锁心玉》、《甄嬛传》等作品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奇怪的是,这些作品几乎都以清朝为背景,讲述的也大多是美化某一位清朝皇帝的历史故事。与此同时,与这些清宫剧同时期的历史剧如《汉武大帝》、《贞观之治》、《大明1566》等,却鲜少受到关注。为什么清宫剧曾经如此受欢迎,而如今却逐渐失去了热度?
如今,清宫剧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新的作品难以再现当年的火爆。这究竟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逐渐排斥这些清宫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宫剧的播出对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清宫剧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在潜移默化中让一些人开始向往清朝时代,甚至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穿越回清朝当格格”的幻想。这样的影响显然并不健康。
其中,清宫剧在服饰上的影响尤为明显。如今许多人对“金钱鼠尾辫”以及清朝的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迷恋不已。但实际上,清朝的服饰与我们传统的汉服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当年清朝入关时,为了实现对汉人的统治,强行推广满族的服饰和习俗,尤其是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这一政策在当时对百姓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许多人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信条,拒绝接受这一改变。清朝政府为了迫使百姓服从,采取了严厉的手段,甚至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命,百姓不得不屈服于清朝统治者的命令。
尽管如此,当朝鲜使臣身穿汉服前来朝贺时,百姓看到久违的汉服衣冠纷纷掩面而泣,足见清朝的服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汉服。事实上,辛亥革命后,百姓纷纷剪去“辫子”,并且将其视为耻辱,甚至将“辫子”作为贬低他人的词汇。这也表明,尽管清朝统治持续了260多年,但百姓对清朝的服饰及“辫子”深感厌恶。这些历史背景与如今流行的清宫剧所呈现的美化形象存在巨大差异。
除了服饰问题,清宫剧的影响还表现在剧中的历史扭曲与过度美化。以《甄嬛传》为例,虽然这部剧火爆一时,但它刻意扩大后宫争斗,忽视了对国家命运和王朝兴衰的关注。相反,许多清宫剧把精力集中在宫廷之争,缺乏更广阔的视野。更为严重的是,清宫剧经常歌功颂德,过度美化清朝的统治者,甚至有意掩盖历史上的黑暗一面。例如,《康熙王朝》中,剧集将康熙帝的迁界禁海政策描述为“仁政”,却没有提到这一政策导致的几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和死亡。此外,《康熙王朝》还将“平定准葛尔”的功绩夸大,竟然将几代人合力完成的事件全部归功于康熙帝。这些内容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剧集更多是在神话康熙帝,而非真实再现历史。
这些历史上的虚构与偏颇,过去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观众只能通过电视剧了解历史。因此,许多人将剧中的情节当作真实历史来看待。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历史知识的普及,观众对历史的认识逐渐深入,电视剧中的种种误导和虚构也被揭穿。当人们了解更多真实历史后,清宫剧所带来的误导便显得更加显而易见。
对比同时期其他朝代的历史剧,我们不难发现,清宫剧中的清朝统治者被神话的程度远超其他朝代。例如,《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虽然也对汉武帝的功绩进行了肯定,描绘了他在抗击匈奴和开疆拓土方面的成就,但同时也毫不回避地展现了汉武帝晚年的暴政、巫蛊之祸以及轮台罪己诏等历史事实,塑造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汉武帝形象。与之相比,清宫剧却常常忽视清朝统治者的缺陷,只注重歌颂他们的伟大,这使得观众对清朝历史产生误解。
除此之外,一些后来的影视剧更是试图为清朝末期的统治者“洗白”。例如,《人生若如初见》这类作品,其中甚至有对革命党进行诋毁的情节,言论中也提到满汉之分。这些情节不仅缺乏历史意义,还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观众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对历史的判断。因此,这类剧集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广泛的反感和抵制。
事实上,早在近代,许多外国殖民者就已经看清了清朝的真实面貌。英国的马戛尔尼使节在乾隆时期来到清朝时,所见的并非是电视剧中所描绘的“盛世”景象,而是一个社会动荡、民众疾苦的国家。他亲眼目睹了无数面黄肌瘦的百姓,生活在官府的压迫和饥饿中,难以自保。当时,洋人教官也因清朝只允许八旗参与军事训练而感到困惑。外国殖民者最终选择扶持清朝作为他们的代理人,这背后隐藏的正是清朝统治者在军事、民生等方面的种种弊端。
总的来说,观众对清宫剧的排斥,不仅仅是因为宫廷争斗的戏剧性没有实质内容,更因为这些剧集往往刻意美化、扭曲历史事实。如果这些剧集能够更加忠实于历史,再经过艺术加工,或许能避免如今的舆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