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在淮海战役的最后阶段被俘,在随后的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期间,他开始着手撰写回忆录,这其中便包括了详细的《淮海战役始末》一书,记载了他对这一战役的亲身经历与回顾。
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的回忆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尤其作为一名亲历者,他的描述能够深入反映国民党高层在战役中的决策过程和心态。对于淮海战役,我们这些年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战役前后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这些内容在此不作过多探讨,我们可以集中聊一些杜聿明笔下较为有趣的细节。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中提到,早在1948年春季,他便开始着手策划如何打破中原战场上国民党军不利的局面。济南战役结束后,杜聿明意识到国民党军原本依托济南、徐州、郑州三座城市进行防守的局面已经不再成立,因此在1948年9月下旬,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集中徐州的主力向北推进,趁着我军二野与三野在东西两侧分离的空隙,歼灭我军三野的一部分力量。
原本这个计划已经报送给徐州剿总,蒋介石也表示同意,并计划在1948年10月15日实施。当时冯治安的部队已经接到命令参与进攻,国民党十三兵团也做好了守卫徐州的部署。然而,就在当天早上,杜聿明出发前往前线指挥所的途中,他突然接到了蒋介石的新指示:“先不要执行这个计划,我们一起去东北。”
因此,杜聿明的计划被暂时搁置,随即他被指派前往东北,直到辽沈战役结束。1948年11月8日,杜聿明完成了对葫芦岛撤退的部署后,乘飞机从锦西飞往北平,这时淮海战役已经开始了两天。杜聿明回忆道,尽管国民党当局在战役前曾多次拟定徐蚌会战的计划,但最终没有一个付诸实践,数十万大军紧急集结在徐州周边,却因为缺乏有效指挥而错失了许多良机。
当时杜聿明身在北平,完全无法了解徐州的战况,并且由于蒋介石的决策,徐州周边的国民党军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这使得杜聿明感觉到“徐蚌会战计划”注定是失败的,他认为此时再去徐州已无意义。然而,出于对蒋介石命令的忠诚,杜聿明还是决定飞回南京。
实际上,杜聿明当时并未知道淮海战役已经开战两天,黄百韬兵团尚未被围困,局势并未彻底恶化。南京的国民党高层,如顾祝同和刘峙,依旧对战局持乐观态度。可意外的是,尽管战斗还未全面打响,但从南京街头的混乱和抢米抢面的现象来看,似乎一切已经注定失败。杜聿明看到这一现象感到十分困惑,原本打算向蒋介石汇报这一情况,但由于战事紧急,未及说明,反倒是时任国防部第二厅厅长的侯腾先首先报告了这一情况。
蒋介石听到后怒火中烧,强烈否认“南京街头的抢购”事件,气愤地责骂杜聿明:“你造谣!胡说!胡说!哪里有这回事?”见蒋介石如此反应,杜聿明自然不敢再提此事。
杜聿明与蒋介石会面后,便准备飞赴徐州。当时,黄百韬兵团已被华野团团围住,杜聿明的任务变成了救援黄百韬。然而,顾祝同却在此时提出,建议让刘经扶到蚌埠指挥,因两人同时指挥徐州的局面可能会不太顺畅。虽然顾祝同是出于好意,想要让刘峙调离徐州,使杜聿明能够全权指挥,但杜聿明因为对刘峙有感情,并未接受这个建议。他认为,指挥如此大规模的兵团,情报和后勤支援至关重要,调离总部将导致指挥系统瘫痪,因此他坚持不调刘峙。
然而,杜聿明虽然心里清楚刘峙的指挥方式不合适,然而他并没有借此机会提出更多条件。事实上,杜聿明到了徐州后,情况并未得到好转,反而遇到了更多问题。
在杜聿明到达徐州前,蒋介石已下令徐州剿总调派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增援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及72军也被安排驻守徐州。然而,徐州剿总并未执行此命令,刘峙以“徐州安全”为由拒绝调兵援助黄百韬。直到10月11日中午,刘峙通过邱清泉得到确认我军已向蒙城和涡河方向南下后,才决定调动邱清泉兵团前去支援。
杜聿明心急如焚,但因为晚到徐州几个小时,且因为指挥不力,徐州的情况比预想的还要复杂。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原本熟悉的飞行路线竟也发生了意外——1948年10月10日晚,他和指挥班子从南京飞往徐州,飞机起飞数小时后竟然迷失了方向。
飞行员本应对这条航线非常熟悉,但在漆黑的夜空中,他们却未能确认出徐州的位置,直到飞行员发现飞过了目标,才急忙转回方向。此时机油已经不多,飞行员只剩下一个小时的燃料储备。幸运的是,飞行员最终发现了徐州的灯光,顺利着陆,虽然大约在凌晨一点钟才抵达。
尽管这次误飞并没有导致真正的危险,但杜聿明事后回忆起来,仍然感慨万分。他自己都不禁说:“真是天要灭蒋,情况这样紧急,飞机又误了几个钟头。”不过,尽管杜聿明终于到达了徐州,但这并未改变国民党军在战局中的劣势。
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徐州的局势也彻底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杜聿明原本仍有一丝希望,他企图集中徐州的主力,联络北上的黄维兵团与李延年兵团进行南北夹击,但局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
11月28日,杜聿明再次被召至南京,国民党高层在讨论之后决定撤退徐州的主力,保留兵力以便守卫南京。杜聿明再次飞回徐州向刘峙传达这一决定,但从此,撤退进程变得混乱不堪。孙元良的十六兵团在未通知下擅自撤退,全军覆没,而邱清泉兵团在撤退时也未能顺利执行,致使全军陷入包围。
这场撤退,杜聿明形容为“混乱”,他在回忆中写道:“分不清哪里是解放军,哪里是国军。”就在混乱之中,杜聿明还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事件。1948年12月3日夜,在撤退途中,杜聿明指挥部突然陷入恐慌,枪声响起,士兵高喊“共军来了”。但直到拂晓,除了几具尸体外,解放军的身影却始终没有出现。
多年后,杜聿明才明白,这场突如其来的骚乱原来是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所为。警卫团的顾伯衡和刘进,通过放枪和谎称“共军袭击”,引发了这一场混乱。
杜聿明的回忆中提到,若当时他们能及时与我方联系,或许能够提前捉住他和邱清泉,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