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我,写了这么多关于《雍正王朝》的文章,但始终没有提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胤禟(老九)。胤禟的身世显赫,母亲是康熙帝的宠妃宜妃,自己又有勇有谋,为什么不去争夺皇位,而是全力支持胤禩(老八)夺嫡呢?这个疑问确实值得深思。
事实上,从史料来看,胤禩的出生并不高贵,康熙帝自己曾说他出自“辛者库贱妇所出”,然而胤禟却不同。他的生母是康熙帝宠爱的宜妃,这位宜妃不仅在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还在当时的宫廷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因此,胤禟的身份显然比胤禩要尊贵得多。他不仅有智谋且充满野心,财富也不在话下,但他为何放弃了自己争夺皇位的机会,却甘愿辅佐胤禩呢?
一、康熙帝的长期执政为九子夺嫡埋下伏笔
其实,九子夺嫡的起因,根源就在于康熙帝过于长寿,他的在位时间实在太久了。康熙帝长时间未能退位,使得太子胤礽一直无法继位,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许多积怨。这种积怨在太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最终导致太子胤礽被废除。其实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前,许多皇子虽然也有野心,但并没有太明显的夺位意图。直到康熙帝开始担心太子权力过大,为了牵制他,才给其他皇子分配了职务,并封王,这才激起了其他皇子对皇位的渴望。
当太子胤礽被废除后,其他皇子看到了争夺皇位的机会,纷纷跃跃欲试,九子争夺皇位的局面也因此形成。当然,九子夺嫡并不意味着所有九个皇子都有争夺皇位的意图。实际上,这场权力斗争中,两个主要的阵营逐渐形成:一个是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另一个则是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和老十四胤禵。虽然这些皇子个个雄心勃勃,但他们最终的结局却各自悲惨。即使最后成功登上皇位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也未能逃脱过度操劳而早逝的命运。
二、老九胤禟的雄图与牺牲
在《雍正王朝》中,老九胤禟的能力多次得到展示,从掌控后宫到地方势力,无所不在。剧集开篇便交代了,众多皇子都已经有了各自的职务和责任。此时,康熙帝已年老体衰,许多政治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了黄河决堤的灾难,百姓受灾。导演通过这一开场镜头,用一顶皇冠缓缓拉近的方式,展现了江山社稷的壮丽,但这幅画面也伴随着国家的危机。康熙帝召集众皇子开朝,显然这些皇子们都在担任要职,才会出现在朝堂上。
当灾难发生时,康熙帝首当其冲要向太子胤礽请教,因为他已经把许多权力交给了太子。然而,胤礽此时却没有出现在朝堂,而是与妃子郑春华逗乐,直到郑春华几次喊叫,才匆匆赶到。当康熙帝问他该如何处理灾情时,胤礽的回答既苍白又毫无建设性,只能应付地表示:“儿臣认为,应该马上救灾,修河堤。”当康熙帝再追问具体的解决办法时,胤礽竟然跪地答道:“皇阿玛英明睿断,自有主张!”
这种无能的表现,显然让胤禟无法认同。正因如此,他并不会去支持这样一个无能的太子,而是选择了与更加机智和务实的老八胤禩联手。
三、老八胤禩的“宽仁政策”与老九的支持
当太子胤礽未能有效处理灾难时,老八胤禩立即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提出了调集粮食赈灾和拨款修河堤的方案。然而,局面并不如他所愿,康熙帝曾指定的户部资金早已枯竭,这正是老八在财政上的一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共同反对老四胤禛的调查,因为户部的困境涉及到他们的利益。老九胤禟掌控着江南的盐税,这让他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上,都与老八胤禩关系密切。
老九胤禟的财力并不容小觑,他通过控制江南盐税积累了大量财富,而这一点,恰恰成为了他与老八结盟的原因之一。在剧中,老四胤禛曾企图通过劫持一百万两银子的捐款,企图挤压老九的利益,而这让老九产生了警觉。他不仅借此机会联合老八反对老四,甚至通过母亲宜妃向康熙帝诉苦,希望改变局面。
四、老九胤禟的“侠义”精神与政治现实
老九胤禟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手段和财富上,他还具备一种“侠义”的精神。他与老十三胤祥一样,在皇子中有着广泛的支持者和良好的声誉,因其仁爱和英勇,深受百姓和士族的爱戴。然而,老九并没有选择直接争夺皇位,而是支持了老八胤禩,这与他的政治智慧和深刻的判断力有关。
在康熙帝的眼中,老九胤禟尽管优秀,却始终未能获得他真正的青睐。康熙帝在给皇子们的封赏中,优先选择了老八胤禩,而老九则迟迟未能得到高位。这种对老九的不信任,使得他没有任何争夺皇位的打算,只希望能在朝堂上保持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支持老八,确保自己的财产和地位不受威胁。
五、最终的结局:老九胤禟的悲剧
尽管老九胤禟在剧中有着极高的智谋和巨大的财富,但最终他并未逃脱悲剧的命运。雍正帝登基后,背后的政治斗争更加复杂,老九最终因过于聪明和善于拉拢人心而成为众矢之的。雍正帝最终以严酷的手段清除他在朝中的势力,使得老九胤禟在仅43岁时惨死,正如历史所记载的那样,他因过度强势和过多拉拢人心,遭到了政敌的嫉恨,最终死于雍正帝的手中。
这种结局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展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也让人看到了老九胤禟在那段历史中无法逃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