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吴敬中没有机票能逃出天津,掌管机票的沈醉,为啥不敢逃出昆明?
创始人
2025-09-17 13:32:22
0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并且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整体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

据传,军统局本部总务处少将处长兼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历史上确有其人,并留下了颇多著述;而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同样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最终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导致这两位少将站长截然不同结局的,归根到底竟只是一张机票的差别,这让人不禁联想到《西游记》里那则经典笑话:有后台的妖怪,都被主人收走了;没后台的妖怪,则都被孙悟空打死了。

那么,沈醉和吴敬中,到底谁是那个有后台的“妖怪”?这两个“妖怪”的不同结局,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

细读沈醉和保密局天津站末代站长李俊才的回忆录,我们不禁疑惑:同样都是经验老到、老谋深算的资深特工,吴敬中在没有机票的情况下还成功逃出了天津,而手握大量机票的沈醉,为何却始终没敢逃离昆明?

历史上的吴敬中,本名吴景中,曾任军统临澧特训班高级教官,也曾在中苏情报所任科长,后来升任军统西北区区长、第八战区长官部调查室主任,甚至兼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

从时间线来看,吴敬中接替了文强在东北的职务(文强是电视剧《特赦1959》中刘安国的原型)。东北即将被解放,他又通过与小蒋和郑介民的关系,成功获得了最后一个军职——保密局天津站站长。

脱离战火纷飞的东北,吴敬中在天津这座有着九河下梢、三座浮桥和两道关隘的繁华之地赚得盆满钵满,随后果断远走高飞。相比之下,他的继任者李俊才(疑为电视剧《潜伏》中李涯的历史原型)则缺乏前任的机智头脑,未能处理好局势,最终自缚手脚。

李俊才执意留下来执行那个毫无前景的黄雀潜伏计划,最终如吴敬中预言,大黄雀和小黄雀都成了被囚禁的笼中鸟。李俊才直到1966年4月16日才获得第六批特赦,晚于沈醉六年,早于文强和周养浩九年。特赦后,他转而当了老师和副校长,也算实现了“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特务如同林中鸟,祸临头时无不争先恐后地逃命。手中没有机票的吴敬中,却身怀巨款,在被围困得密不透风的天津,成功抢到一架飞机逃出;而掌握大量机票的沈醉却忧心忡忡,明知局势险恶,却始终没有及时行动逃离昆明,反倒把他的“好友”周养浩、徐远举、郭旭、成希超统统留在了原地。

这五位军统高级特务最终被一网打尽,沈醉成为其中最憋屈的一个。在他的回忆录《我这三十年》中,他写道:“当时在监狱里,我最苦闷的是和徐远举、成希超、周养浩等人被关在一起,他们老是骂我‘卖友求荣’,尤其是性格暴躁的徐远举,一见到我就圆眼瞪我……”(以下黑体字均出自沈醉回忆录)。

沈醉写了多部回忆录,辛苦收集了七本,却没找到周养浩用小板凳砸他的那段记录,或许他觉得这段不堪细述:“我何曾愿意‘卖友求荣’?实在是因为他们都是南京大屠杀和大破坏的直接参与者,我参与了起义,要是放他们走,实难自圆其说。”

难怪徐远举和周养浩怒火中烧,他们之所以被“留”在昆明,全都是因为沈醉掌握着决定权。

沈醉不仅是保密局云南站站长,还被蒋介石任命为“国防部驻云南区专员公署主任”和“国防部云南游击总司令”,军衔也从少将晋升为中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我掌控民航机票,军用专机则由空军副司令沈延世控制。我们两人互通有无,优先关照亲友,只要有飞机,不论民航还是军用专机,我都能想办法安排。”

沈醉完全有能力让徐远举、周养浩离开昆明,自己逃走更是轻而易举,但“军统三剑客”没有一人逃脱。除了他在回忆录中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个重要秘密未曾明言:他既不敢放走周养浩和徐远举,自己也不敢贸然逃跑。

徐远举曾劝沈醉:“到了这个时候,就算让我接替张群当西南军政长官,我也不干!现在才想升官加薪,毫无意义。你少将七八年,我也当了四五年,关键时刻你却想跑。早知道他们早坐飞机走了,还把我们留在这里受苦,这教训还不够吗?”

沈醉握着大量机票却没逃走,连累了四个“朋友”,难怪在狱中遭受冷嘲热讽,甚至被猛烈砸板凳。

当卢汉打电话让沈醉去开会时,沈醉已经察觉大祸将至,便把手枪、证件和钢笔一一取出,只带了十两黄金。如果他当时不去开会,直接跑到二十六军军部,形势一变,他或许能安全逃离昆明。

沈醉不逃,不是不想逃,而是不敢逃,和他“留下”徐远举、周养浩等人一样,根本不是放不走,而是不敢放。

沈醉为何不敢放走几个保密局少将特务,他在回忆录中自述:“我若单枪匹马出逃,会怎样?若我抛下所有人和物逃走,毛人凤岂会轻饶?即使逃到香港,毛人凤也会派特务暗杀我,不仅自身难保,还可能连累妻儿老母。”

沈醉不敢逃,是因为他几乎得罪了保密局的高层大佬:郑介民早有杀他之意,毛人凤也认为他尾大不掉。

为助毛人凤上位,沈醉曾在战局紧张时为郑介民举办盛大寿宴并留存照片,通过俞济时呈送给蒋介石。郑介民被蒋骂了一顿,丢了保密局局长的职位,只得了个“国防部次长”虚职。原本,次长身份允许兼任局长,才算实权在手。

郑介民发现沈醉作乱,遂搜查其手下并枪毙了总务处管理科科长邓毅夫。虽说次长权力有限,但对付一个少将,有的是办法。

若沈醉逃跑,郑介民必然大肆抨击,毛人凤正好借机铲除他这个潜在威胁。

戴笠去世后,沈醉成为军统特训班学员的核心人物,这引起毛人凤的极大不满:很多特训班毕业的特务成为处长、站长,都对沈醉唯命是从,沈醉也图谋取代毛人凤。

沈醉被派往云南当站长,是毛人凤借刀杀人的第一步,毛曾明确警告沈醉只能学“王佐断臂”,绝不可离开昆明,这让沈醉怒不可遏:“我未置他于死地,他却想置我于死地!”

沈醉很会做人,也善于做事,但他习惯种刺多于种花,自认为聪明绝顶,没人能奈何他,直到大难临头才发现自己头顶上只有仇人,无一靠山。

吴敬中和沈醉的处世哲学截然不同:吴敬中不惹事,懂得讨好权贵,追求安稳养老,对谁当局长、谁当站长毫不在意。

吴敬中并未执行海峡计划,他离开天津是“弃官逃跑”,甚至未与继任者李俊才交接,抢了一架飞机带着纺织公司员工逃亡。

沈醉虽掌握机票却不敢走,吴敬中虽无机票却敢抢飞机逃跑——这不只是因为一张机票和两个行李箱无法带走他的大批财富。

吴敬中能成功抢飞机逃离,必定有心腹嫡系全力配合,他的逃亡计划井然有序,有人帮他在上下游说、摆平一切。

吴敬中一落地就被毛人凤下令逮捕,但郑介民和“小蒋”纷纷出面,毛人凤不敢动手、也不敢审问,当然更不敢杀他。

此时大家应该明白,吴敬中被捕的消息,是谁通知给“郑次长”和“小凯申”的。

最终,在小蒋的干预下,毛人凤无奈释放吴敬中,46岁的他飞往香港,开始了他最感兴趣的生意,并且一直活到改革开放四年后,算是商界的成功人士。

沈醉被捕后,在战犯管理所度过了十年监禁,随后获释特赦,却又被重新抓回关押四年。复出到文史专员办公室时,他和黄维成为同事。

吴敬中顺风顺水,钱财满袋;沈醉却步履维艰,直到1975年前的那段时间,都过得异常艰难。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正是:同为保

相关内容

瑞德智能:公司正积极构建“...
证券日报网讯 瑞德智能9月16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
2025-09-17 05:04:25
原创 ...
在山东德州的幽深巷陌间,李先生珍藏着一枚别具非凡意义的铜币——中华...
2025-09-17 05:02:33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
2025-09-17 05:02:16
原创 ...
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的发妻——51岁的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这一消...
2025-09-17 05:02:08
原创 ...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中,《论持久战》作为毛泽东的重要演讲稿,成...
2025-09-17 05:02:02
原创 ...
在古代,流传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这一观念导致了许多女性的才...
2025-09-17 05:02:01
原创 ...
“他好歹也是一位司令,喜欢喝酒就喝点好酒,非得喝那些兑水的假酒,结...
2025-09-17 05:01:57
这个三峡地区重庆段发掘的战...
当江风吹起铺在沙土之上的巨大塑料布时,一具从泥土中清理而出的马匹骨...
2025-09-17 05:01:56
花旗家族办公室拥抱私募股权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即使全球贸易不确定性高企,花旗集团的家族办公室...
2025-09-17 05:01:48

热门资讯

原创 郭... 公元781年夏,85岁的郭子仪躺在长安汾阳王府的病榻上,手里紧握着唐德宗赐予的兵符。府邸外,三千亲兵...
原创 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和小说中涌现出一大批受到观众热爱的历史作品,如《还珠格格》、《康熙王朝》、《...
原创 杜...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的最后阶段被俘,在随后的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期间,他开始着手撰写回忆录,这其中便包括...
原创 空... 1937年,蒋介石坐在南京国民政府办公室内,气急败坏地将一份空军战机的统计报告甩到空军主任周志柔的脸...
原创 谈... 谈起清朝,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引人入胜的清宫剧。近年来,清宫古装剧已经成为了电视、电影的宠儿,频...
原创 细... 好的,我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并适当增加细节和描述。 --- 中国自古以来,历...
原创 荆... 荆轲,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刺客,他的名字与刺杀秦始皇的壮烈事迹息息相关。纵观中国历史,荆轲的故...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这个朝代。它是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一共历经十六个皇帝,国祚延续二百七十六年...
原创 阎... 《李宗仁回忆录》中的《台儿庄之战》一章,有着对这场战斗详细的回顾:“来犯之敌,南北两路都是敌军的精锐...
原创 三... 近年来,许多文章声称戟只是仪仗用具,而非正式的兵器,但这种观点显然与史实相悖。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