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天府的皇宫内,朱元璋正坐在御案前处理政务,气氛严肃而凝重。此时,宫殿内站着一位身形瘦削、面色苍白的男子,那正是朱元璋的心腹重臣——刘伯温。不同于以往前来汇报政事,今天,刘伯温来见朱元璋是为了提出辞职。
不久之前,刘伯温突发重病,但朱元璋似乎并不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冷漠的态度令刘伯温心生寒意。他明白,自己在朝堂上的使命已经完成,再继续留在这里可能危及性命,因此决定向朱元璋请辞,返回故乡养病。而朱元璋也没有挽留他的意思,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知道了。”
朱元璋为何会对这个曾经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臣如此冷淡?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刘伯温的疾病与朱元璋之间有无关系?这些疑问在刘伯温的心中久久难以平复。
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犹如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两人都以卓越的智谋和非凡的战略眼光成为君主最为倚重的谋士,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回顾历史,至正二十年,李善长曾推荐刘伯温给朱元璋。当时,朱元璋正在致力于扩充自己的军师团队,为日后的争战做准备。刘伯温被招入后,迅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远超其他谋士,成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军师。
在被召至朱元璋帐下之前,刘伯温也曾参加过元朝的科举考试,但只能获得一个低级县令的职务。更令人心寒的是,刘伯温等了整整六年,才勉强获得了这个职务。然而,当他抵达四川上任时,朱元璋正在四处游历。这一任职让刘伯温大失所望,他所见的县城贫困至极,甚至上级官员暗中指使他去搜刮百姓的财富。在这种腐败横行的环境下,刘伯温看到了元朝的衰败,明白这个政权难以为继,于是,他在任职仅仅两年后便辞官回家。
辞官后的刘伯温,隐居乡里,教书写字,过着安静的生活,直到他遇到了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君主——朱元璋。刘伯温深知朱元璋身具大气运,认为他必能带来天下的变革,便毫不犹豫地跟随其身边,投身辅佐。
刘伯温的智慧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到达应天后,他立即为朱元璋分析了当前复杂的局势,提出了多项战略建议。刘伯温指出,朱元璋所处的应天城,周围局势严峻,北方的元军与南方的起义军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生冲突。对此,朱元璋向刘伯温请教如何应对,刘伯温详细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建议朱元璋避免同时与两方敌人开战,毕竟腹背受敌往往难以应对。最理智的策略是选择一个较弱的敌人,先集中力量将其消灭,再集中精力对付另一个敌人。而在朱元璋面临的两个敌人中,陈友谅无疑是最具威胁的。北方的元军虽然内乱不断,但陈友谅的军队正稳步南下,显然是朱元璋最紧迫的敌人。尽管朱元璋的兵力与陈友谅相比尚有差距,但刘伯温坚持认为,只要精心布局,仍有可能取胜。
朱元璋的将领中很多人都对与陈友谅的对抗持怀疑态度,有人甚至建议朱元璋投降或撤退,但刘伯温始终没有言明自己的态度。最终,在一次单独的私下会谈中,刘伯温才向朱元璋透露了自己的看法。他分析道,陈友谅的兵力虽然强大,但他们的行军劳累且水土不服,战斗力定会大打折扣;其次,朱元璋作战的地利较好,能利用有利的地形发动袭击;最后,陈友谅自信心过于膨胀,目空一切,正因如此,他们的军队已经成为“骄兵”,必定会失败。
这番话让朱元璋信心大增,最终在鄱阳湖一战中大败陈友谅,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随后的日子里,朱元璋在刘伯温的策划下继续扩张势力,逐步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最终称帝为吴王。刘伯温的智谋和辅佐能力,赢得了朱元璋越来越深的敬重。
在南方的战事平定后,刘伯温为朱元璋策划了北上抗元的战略。根据刘伯温的计划,朱元璋命令汤和、徐达等人采取行动,最终成功击败元军,推动了大明的崛起。刘伯温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他在八年间参与了朱元璋几乎所有的重要军事决策。与此同时,刘伯温擅长的星相学,也成了朱元璋解决一些困扰问题的法宝。
当有旱灾发生时,刘伯温便通过“夜观天象”,预言天将有大旱,果然预言应验。甚至在朱元璋做了奇怪的梦后,刘伯温通过解梦得出了吉兆的结论,建议朱元璋发布大赦,结果战事取得了突破,朱元璋也赞叹刘伯温“有如神助”。
然而,这一切的“神奇”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刘伯温的预测并非总是准确的。在另一次遭遇旱灾时,刘伯温指出,因营中士卒牺牲过多,阴气过重,导致天灾不断。朱元璋依言改动,却依然未能降雨,这让朱元璋产生了疑虑,对刘伯温开始有所不满。
此外,刘伯温与李善长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曾经与刘伯温关系良好的李善长,因刘伯温判处他侄子李彬死刑而心生怨恨。李善长多次在朱元璋面前批评刘伯温,虽然朱元璋表面上保持沉默,但他心中已经对刘伯温产生了不满。
在洪武八年,刘伯温因病请假,却未能得到朱元璋的充分关怀。朱元璋命胡惟庸派太医为刘伯温诊治,然而刘伯温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加重。刘伯温察觉到自己可能已遭陷害,心生危机感,于是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没有任何挽留,冷冷地同意了他的辞职。
在准备了半个月后,刘伯温与长子一同踏上了回乡的旅程。此时的刘伯温已经病入膏肓,走路艰难,几乎无法自理。回到家乡后,他拒绝了所有药物,最终在不久后去世。刘伯温的死是否与朱元璋有关,虽然无法证实,但从朱元璋的冷漠反应来看,无论是否亲手操控,背后一定有朱元璋的默许。
朱元璋为何要“除掉”刘伯温?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刘伯温的战略价值已经不再。随着大明江山的稳固,朱元璋不再需要那些开国元勋,而胡惟庸也早已对刘伯温视为威胁。最终,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固,朱元璋不得不“清除”刘伯温,尽管他在过去的岁月里是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