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清朝覆灭的历史时,徐世昌的思考并没有过多指责外部的“革命党”,反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朝廷内部的“少年亲贵”。这些年轻的亲贵们,成了清朝灭亡的关键因素,让本应稳重治国的政权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他认为,清朝的命运并非因为外部力量的打击而毁灭,而是内政混乱、政治腐败的产物。更具体地说,是那些年轻的亲贵们,他们就像掌握权力的“富二代”,完全没有社会责任感。拥有巨大权力的他们,不懂得如何施政,乱权争斗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了大清朝的崩塌。这就像父母辛苦安排了一切,可孩子却把一切搞砸了,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家庭。
提到清朝灭亡的深层原因,徐世昌提出的看法耐人寻味。他认为,外部的革命力量的确对清朝的覆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国家的灭亡源于那些无知的亲贵。徐世昌明确表示,革命党虽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若没有这些年轻亲贵的内部分裂与混乱,外部的革命势力也许难以有机可乘。
晚清时期,实权掌握在一批年轻亲贵手中,许多人依靠家族的背景,直接坐上了权力的宝座。然而,这些亲贵缺乏治国理政的基本能力,他们的政治经验仅仅停留在捞取私利和宫廷斗争上,对国家大计毫无兴趣。徐世昌无情地指出,这些所谓的亲贵们,并非在推动国家的建设,而是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断践踏国家的命运。
1909年,张之洞临终时的几句话深刻揭示了当时清朝的病根。载沣前去慰问时,张之洞身体虚弱,依然坚持提醒他:“公忠体国不敢当,廉正无私,不敢不勉。”这番话是在提醒载沣,要保持清廉,不要让亲贵的腐化势力进一步破坏国家的根基。然而,载沣并没有重视这些忠告,依旧继续任用那些亲王亲贵们,这些人的行为成为了清朝灭亡的导火索。
正如徐世昌所说,清朝的灭亡,外部力量固然起到了作用,但内政的混乱才是致命的原因。张之洞虽然意识到国家的腐败和不可挽回的命运,但这些年轻的亲贵们完全忽视了他的忠告。徐世昌感叹道,清朝的覆灭其实是“父母安排得挺好,但孩子们把一切搞砸了”的典型案例。
可以想象,这些年轻亲贵的生活有多么“优渥”。他们处于高位,享受着特权,但却缺乏责任感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徐世昌曾在东北与袁世凯共事,而张之洞则在湖北治理,这三个重镇本应由有责任心的官员掌控,但这些亲贵们却用权力肆意扩张自己的利益,不仅腐化堕落,还在朝堂上勾心斗角。很多重要职位的任命,不再由有才能的官员担任,而是被亲王亲贵们占据,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这些职位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这些亲贵们,甚至将政权当作“生意”来经营,而不是作为一项责任。在清朝末期,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政治责任早已被忽视,腐败行为和内部争斗成了他们的关注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清朝能不灭亡,难道还能指望这些年轻的亲贵们去拯救它?
张之洞临终前的遗折,是他对清朝最后的忠告。这份遗折简洁明了,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方案,尤其强调了“用人养才”。然而,这些宝贵的建议在当时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张之洞意识到国家的气数已尽,但在死前仍希望通过这些忠告去挽救国家。他明言:“国运尽矣!盖冀一悟而未能也。”但遗憾的是,载沣等亲贵们完全无视这些忠告,继续执行腐化的政策,导致了国家的深度衰败。
从徐世昌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张之洞的遗折承载着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与忠诚,但这些忠告并未被重视。尤其是作为摄政王的载沣,他的领导方式更是典型的失败案例。在清朝内政混乱、民生疾苦的情况下,载沣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心,反而迷失在权力斗争中。每当他做出决策,实际上都在加速国家的衰落。
当时的政坛像是一个权谋斗争的舞台,各路亲贵和王公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拼命争夺资源。而徐世昌感叹,清朝的灭亡,正是这些年轻亲贵们的失职和自私所致。年轻亲贵们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们的失误和短视,最终导致了整个清朝的崩溃。
通过这些回忆与分析,徐世昌总结道,清朝的覆灭并非单纯的外部力量所致,而是那些年轻亲贵们在权力争斗中的自私与无知,最终为这个大清朝的灭亡埋下了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