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登基之前,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实际上它几乎凌驾于皇帝之上,成为制约皇权的一股强大力量。即便是皇帝提出的命令或主张,如果不能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同意,也无法发布。这意味着,尽管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皇权并未完全集中在皇帝个人手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康熙皇帝创立了南书房,目的是加强皇权,减少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帝权威的干扰。
那么,议政王大臣会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为何能够在历史的初期对皇权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呢?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代。起初,努尔哈赤将嫡长子褚英立为太子,并希望他协助自己治理朝政。然而,褚英并未能获得“五大臣”和“四大贝勒”的支持,为了避免太子权力的独立性威胁到后金的利益,努尔哈赤最终决定废除褚英的太子之位,并在两年后将他处死。
当时的“四大贝勒”包括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阿敏为努尔哈赤的侄子),而“五大臣”则由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何和礼与扈尔汉五位开国功臣组成。随着褚英的垮台,代善成为了继承人的人选,但因其与太祖第四位大妃阿巴亥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无法妥善对待与前妻所生的子嗣,代善失去了太子之位,被降为和硕贝勒。从此以后,努尔哈赤便不再设立正式太子,而是实行“四大和硕贝勒”轮流执政的制度。
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宣布实施“八王共治”的政策,除了四大贝勒,还包括四小贝勒,共同掌握朝政。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帝的权威,但随着皇太极继位并加强汗权,四大贝勒和其他大臣的权力逐渐被边缘化。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皇太极在1636年建立了大清,并正式称帝。
尽管皇太极加强了皇权,但他仍然没有完全剥夺议政王大臣的权力。他将大贝勒们的职权部分剥夺,改由旗主贝勒和其他低爵位的宗室子弟担任议政大臣,从而进一步削弱了这些大贝勒的权力。尽管如此,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对皇权产生了显著的制约。
尤其是当年仅六岁的顺治帝继位后,由于年幼无法亲政,便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佐。多尔衮不仅拥有强大的权力,并且在顺治帝治国初期一直处于控制地位。直到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顺治帝才得以提前亲政。然而,年仅十三岁的顺治帝仍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管理朝政。因此,顺治帝与孝庄皇太后商议,在宗室亲王中选出了三位德高望重的亲王来协助治理政务。
这三位被选为“理政三王”的亲王分别是:多罗郡王阿巴泰的三子端重亲王博洛、礼烈亲王代善的七子巽亲王满达海和太祖嫡长子褚英第三子敬谨亲王尼堪。三人不仅参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还承担了六部的管理工作。虽然他们在顺治朝位高权重,但最终没有一位能够善终。
其中,尼堪的历史背景尤为复杂。作为褚英之子,他本身处于“罪臣之后”的境地。褚英曾因与父亲努尔哈赤发生激烈冲突而被废除太子之位,并在两年后遭到处决。尽管如此,尼堪仍得到了皇太极的重用,并在多次出征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被授予议政大臣的职位。虽然尼堪的战功显赫,但因在多尔衮去世后的私下行为,最终在顺治七年遭到削爵,并且在顺治九年战死沙场,年仅三十六岁。尼堪的死不仅标志着他作为“理政王”的陨落,也暴露了当时政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杂关系。
满达海和博洛两位“理政三王”的命运与尼堪相似,尽管他们也在多个战役中表现突出,立下赫赫战功,但由于与多尔衮的关系不和以及政治斗争的影响,他们最终都未能善终。满达海甚至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而博洛则在四十岁时去世。
这些“理政三王”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清初王朝政治复杂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皇权与议政大臣之间的微妙关系。尽管皇权逐渐得到加强,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在清朝初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了整个朝廷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