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框架下,南方八省的游击队伍经过整编,组成了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迅速集结至皖南地区,在叶挺与项英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中。然而,国民党的反动派深知新四军的潜力,因此不断阻挠其抗日行动,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被敌军重重包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经过数日的血战,新四军依然未能成功突围,最后的时刻,部队只能分散突围。遗憾的是,最终只有少数新四军将士成功脱险,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张元寿,正是那时在皖南事变中成功突围的新四军将领之一。
张元寿,1913年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田地岭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张元寿便对进步思想充满向往,渴望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战斗。1929年,16岁的张元寿加入了共青团,正是在这一年,红四军进入闽西并建立了闽西根据地。张元寿接到任务返回家乡,在当地组织起赤卫队。1930年,他率队加入红军,成为红十二军的一名排长。
1931年,张元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很快担任了总供给部审计科科长、财政处处长、出纳处处长等职务,参与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在这一时期,红军由于国民党的封锁,不仅缺乏医药和装备,还面临着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张元寿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和关系,一边积极筹措布匹、西药等急需的军用物资,一边努力发展苏区的对外贸易,保障了苏区的供给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张元寿随红军主力参加了长征。长征途中,他到达陕北,并继续为红军筹措军需物资。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元寿调任军委供给部部长,次年,他作为八路军代表赴汉口参加国民党召开的后方勤务会议,会议结束后,他被派往新四军,担任总兵站站长。
担任总兵站站长期间,张元寿迅速将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的游击队干部和伤员组织起来,集结至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一带。与此同时,他利用自己的关系,从上海为新四军采购急需的医药物资。此外,张元寿坚定支持党的一贯政策,即独立自主并联合抗日,他在上海等地动员了大量爱国青年加入新四军,为新四军壮大后备力量。
此后,张元寿担任了新四军教导总队队列科科长、队务处处长、军部参谋处处长等职务。在担任参谋处处长期间,他亲历了皖南事变。1941年1月,正当新四军准备向江北转移时,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将新四军军部团团包围。面对敌我悬殊的局面,新四军经过数昼夜的激烈战斗仍未能突破重围,最终在最后的关头,为了保护大部队,叶挺军长决定前往国民党阵营进行谈判。张元寿亲眼目送叶挺离开军部,并在他离开后,迅速组织军部成员隐蔽撤离。
当晚,张元寿与其他成员分散突围,他自己化妆成商人,头戴礼帽,手提皮箱,成功避开了敌人对山林的搜查和盘问,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并成功与江北的大部队会合。之后,张元寿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的参谋长,前往灵璧、凤阳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持久而艰苦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张元寿参与了苏中、鲁南、莱芜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表彰。然而,1947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六年,张元寿在一次巡视战场时遭遇国民党部队的伏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4岁。
张元寿的一生,充满了为国家、为民族的无畏奉献与牺牲。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无论是在物资筹措、战斗指挥,还是后勤保障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能力。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他为新四军和整个抗日事业作出的贡献,依旧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