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三大战役全面胜利之际,毛主席开始考虑建立新政权的相关事宜,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确定国号。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最初提出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一名称。但是,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呢?
毛主席最初提议使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作为国号,实际上是他内心深处愿望的体现。早在1947年10月,毛主席在起草一份政治宣言时,就曾明确表达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成立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主联合政府。
在后来的公开文件中,毛主席也经常使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名字。比如,在1949年元旦的献词中,他再次使用了这个称谓。当各界人士齐聚北平后,许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纷纷表示支持这一国号。
在首次筹备新政协的会议上,国号成为讨论的焦点。与会人员中大多数人赞成使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作为国号,但有一位名叫张奚若的进步人士提出,应当去掉“民主”这两个字。
张奚若是同盟会的会员,在辛亥革命前夕曾赴日本购买武器,以准备起义。他为陕西省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在学术上造诣颇深。他认为“人民”和“民主”在意义上是高度重叠的,甚至在希腊文中,这两个词是同一词源。因此,他建议国号应删去“民主”二字,直接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显得更为简洁。
他的观点获得了董必武的认可,会议经过讨论,最后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号的提案。随后,与会者还讨论了国号的简称问题,有人建议继续使用“中华民国”的简称,担心一下子取消会让普通人感到不习惯。
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开幕,马叙伦等人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取消“中华民国”这一简称。对这一提案,毛主席和周恩来并没有立即作出回应,而是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决定进一步询问代表们的意见。
9月26日,周恩来与林伯渠在六国饭店宴请了约三十位具有影响力的代表,直接向大家询问国号是否应保留其简称,并鼓励与会者发表自己的看法。黄炎培首先发言,他指出“中华民国”已经使用了数十年,大家对此都已相当习惯,一旦突然更改,或许会引起反感,建议暂时保留这个简称,三年后再考虑去掉。
紧接着,著名的女政治家何香凝也发表了看法。她强调“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成果,称如果大家能接受继续沿用这一简称,她也不会坚持自己的意见。然而,周致祥对此表示不同意,他认为“中华民国”给国家带来了灾难,民众对其并没有好感。
在此时,83岁的海外华侨司徒美堂站起来发言,他认为人民绝对不对“中华民国”持有好感,应该毫不留情地抛弃“中华民国”这个不堪的招牌。他强调,保留“中华民国”只会给外界攻击我们的借口。而应该堂堂正正地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全称,既然革命已经胜利,难道连国号都不敢改吗?他用热情洋溢的话语赢得了宴会上的热烈掌声。
由此可见,司徒美堂的建议在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可,随后,张澜、陈叔通、沈钧儒等人纷纷表示支持他。最终,在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经过讨论与表决,决定去掉“中华民国”的简称,正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的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