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208年9月26日),56岁的孔融被曹操以“书奏,下狱弃市”之命处死,并且全家也因此遭到株连。孔融的最小儿子当时只有8岁,当官兵抓捕他时,他说出了一句震撼心灵的话,这句话成为了千古名言。那么,孔融究竟为何会遭曹操如此报复?他的幼子又说了什么?
孔融,孔子的二十世孙,来自鲁国(今山东曲阜)。他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出生,出身显赫,七世祖孔霸曾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天资聪慧,并且后天勤奋努力,尤其在口才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4岁时,孔融便将自己手中的梨子让给年长的兄长,成为流传千古的教育典范,至今依然在许多家庭中被用作教育孩子的楷模。
1. 孔融自小口才了得,机智过人。
10岁时,孔融因一句“小时了了”成千古名言。那时,孔融随父亲到京城洛阳,拜访当时名声赫赫的李膺。李膺的祖父是太尉李修,父亲李益是赵国国相,李膺在司隶校尉一职上兼文武之道,声威远扬,是洛阳城中响当当的人物。然而,李膺性格孤傲,不轻易接待访客,除非是有亲戚关系或名流人物。孔融却凭借聪慧的口才,成功见到了李膺,并以孔子和老子的祖辈有交情为由,巧妙地拉近了与李膺的关系,令在场的人都为之称赞。时值李膺的门下宾朋满座,孔融的机智与胆识让大家刮目相看,连到场的陈韪也不禁发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论,被孔融机敏反驳,场面一度非常尴尬。此事一时成为洛阳的谈资,孔融的名声也因此迅速传开。
2. 孝心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孔融的父亲孔宙在他13岁时去世,孔融深感悲痛,以至于几度在父亲墓前痛哭不止,几乎昏厥。周围的人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纷纷为之流泪。孔融的孝顺也让他再次声名鹊起,被冠以“仁孝”的美名,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典范。
3. 孔融勇敢收留张俭,且为义舍命。
后来,张俭,江夏太守张成之子,因得罪权臣侯览而遭到追杀。张俭因清廉和爱民的行事风格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他对侯览家族的暴行极为反感,公然上书揭发,导致侯览心生怨恨,张俭被诬陷通敌,朝廷下令通缉。张俭四处逃亡,孔融作为他好友的弟弟孔褒的家中接待了张俭,最终事情泄露,孔褒和孔融被抓。孔融毫不犹豫地为张俭承担罪责,表示:“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最终,孔融的哥哥孔褒被判处死刑。这件事使得孔融再度获得了“仁孝义”的美誉。
4. 孔融自视过高,树敌四方,险些丧命。
随着孔融名声日益增长,他开始自视过高,认为自己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超越了当世的大多数豪杰。孔融不甘心于仅仅做一名佐官,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影响力。为此,他与许多权臣发生了冲突,尤其是与曹操的关系日益紧张。在朝中,孔融直言不讳,敢于批评当权者。他曾对曹操的决定提出尖锐反对,尤其在曹操欲实施禁酒令时,他多次上书反对,认为禁酒令将导致失败。此外,孔融还嘲笑曹操出师不正,讥讽其军令。曹操对孔融的不满积累已久,最终在建安十三年,曹操通过政治手段对孔融进行了彻底打击。
最终,曹操通过构陷,将孔融以“忠君不孝”的罪名定罪。9月26日,孔融被命令处死。即使在死亡的最后时刻,孔融的两个儿子依旧保持冷静,面对官兵的威胁,他们镇定自若,其中一位儿子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这句话瞬间成为千古名言,触动了许多人。孔融和他的两个儿子最终被一同斩首。
孔融的死,源于他与曹操在政治立场和利益上的冲突。作为一个口才出众、直言不讳的士人,孔融频频挑战曹操的权威,公开反对曹魏政权的政策,最终逼得曹操下令处死他。孔融的死,是他个性中狂傲自大的代价,但他聪明勇敢的两个儿子同样为他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孔融的命运也许正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