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官员的“出身”至关重要,类似于今天的学历和背景。清代的官员出身有许多分类,通常分为“正途”和“异途”两大类。但如果细分开来,会发现文官的出身种类繁多。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通过《大清会典》以及相关文献,详细介绍清代文官的出身问题。
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清代文官的出身大致可分为八类,原文记载为“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凡官之出身有八。”这八类出身如下:
1. 进士
位居首位的,是“进士”,这是科举时代最高的荣誉。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考取进士的人,几乎都能进入官场任职。进士并不仅限于正科,清代还特地为满洲和蒙古旗人设置了“翻译科”。因此,翻译科的进士也被纳入进士的范畴。由于清代旗人享有一定的入仕特权,翻译科进士的地位与正科进士是等同的。
2. 举人
排在第二位的是“举人”。和进士类似,举人不仅限于各省的正科举人,也包括满洲和蒙古的翻译科举人。尤其在清代中期,举人的地位相对尴尬,虽然他们有资格做官,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顺利入仕。与进士相比,举人要通过拣选和大挑等程序,入仕的机会较为有限,且候补时间通常较长。
3. 贡生
“贡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贡生由各省学政选拔,挑选出品学兼优的学子进贡给朝廷。贡生包括恩贡生、副贡生、岁贡生、优贡生、例贡生等几种类别。贡生必须在国子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成学业后可以参加朝考。考试成绩优异者有机会直接授官。然而,与进士相比,贡生的授职起点较低,大多分派到各省担任学官,成为知县的概率较小。
4. 荫生
“荫生”是清代官场的一种特殊现象。朝廷通过荫生制度,优待高级官员的子嗣,使他们能够继承某些职务。例如,正一品大学士可“荫一子授员外郎”,正二品侍郎则可“荫一子为六部主事”。荫生的原则通常是所授职位要比其父官职低四品。但在荫生制度中也有严格的规定,20岁之前,荫生必须参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被授予职务。
5. 监生
“监生”是国子监的学生,分为恩监生、优监生、荫监生(即未满20岁的荫子进入国子监学习)等。监生的职业道路与贡生相似,虽然也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但起点通常低于进士和举人。
6. 生员
“生员”是科举时代的最低功名,俗称“秀才”。它包括科举正科的生员以及满洲和蒙古的翻译科生员。根据规定,生员不能直接入仕,但他们可以通过捐纳的方式,取得贡生或监生的资格,从而获得入仕的资格。在清代,很多著名大臣的初期学历实际上就是秀才。
7. 官学生
“官学生”特指八旗的官学,如咸安宫官学和景山官学等。这些官学主要是培养八旗子弟的教育机构。比如乾隆时期的名臣和珅,他的出身就是咸安宫官学。八旗每年都会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官学学习,学习期满后,通过考试和骑射考核,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职。
8. 吏
“吏”是与官员有所不同的职务,通常指的是在京城和外省衙门中担任的职务,像是供事、儒士、经承、典吏等。吏分为有编制和无编制两类。有编制的吏通常服役五年,期满后可参加考选,虽然有机会晋升,但大多数仅能授予正从九品官职。相比于其他出身,吏的晋升空间和前途较为有限。
这八类出身,涵盖了“正途”和“异途”。其中,进士、举人、恩贡、岁贡、优贡、恩监、优监、岁监以及荫生被视为“正途”,而剩余的则为“异途”。如果没有符合这八类的任何一种出身,那么他们就被视为“无出身”,例如满洲、蒙古和汉军称为“闲散”,汉人则称为“俊秀”。
清代文官的选拔严格遵循“正杂之分”。凡是有“科甲出身”要求的职务,仅有进士和举人可以担任。例如,京城的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六科和御史等机构,均要求科甲出身。另外,礼部尚书、侍郎,汉吏部的郎中、员外郎等职务,也规定必须为科甲出身。
值得注意的是,吏部和礼部对官员的出身要求尤为严格,汉员外郎以上的职务必须是科甲出身。尽管如此,一些小京官,如主事等,虽可通过贡生或监生入职,但一旦晋升或调岗,就无法继续在这些部门任职。
自康熙年间起,清朝大力推行捐纳制度,允许身家清白的人通过捐款买官。例如,雍正时期的李卫和乾隆时期的李世杰,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入仕,最终都官至总督。然而,捐纳入仕者也有规定:如果不是监生出身,而是通过捐款获得官职的人,最高只能授予从九品或未入流官职。
通过捐纳的途径,一些农民或商人可以花钱购买官职,但如果没有监生身份,再多的钱也只能购买到最低级别的官职——从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