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肃顺为保护咸丰帝携其向北逃亡,途中恰好经过密云一带。然而,谁曾想到,几年后,肃顺将再次带着咸丰帝的棺椁路过此地,却遭到捕获,最终被囚禁入狱。这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中,肃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命运起伏呢?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从北方的冰雪之地一路南下,闯过山海关,平定三藩之乱,最终建立了广袤的海棠王朝。尽管康乾盛世曾令清朝一度辉煌,但随着嘉庆皇帝登基后,朝政逐渐衰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进入了乱世的边缘。清朝的衰败,除了内政腐化,还深受外来列强的侵扰。
明朝末期,随着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列强跨越万里海洋,渐渐踏足中国东土。此前,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出口至海外,而到了道光年间,大量的烟草从外界涌入中国。由于这些烟草多为有毒之物,令无数华夏子孙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眼看着国土被烟雾笼罩,一位民族英雄挺身而出,他毅然将这些危害民族健康的毒品投入石灰坑中。此举引起了东西方的冲突,最终发展成了鸦片战争。肃顺,作为一名皇室宗亲,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变故。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四年,肃顺因长期在皇帝身边保护咸丰而逐渐得到重用。他从一名普通的御前侍卫,升任为散秩大臣。此时,道光皇帝的健康状况日渐衰弱,紫禁城弥漫着沉重的气氛。肃顺心里清楚,清朝正如这座死气沉沉的宫殿,正在走向灭亡。
道光皇帝去世后,咸丰即位,他对肃顺极为赏识,认为肃顺做事谨慎、头脑清晰,能够独立思考,是个值得倚重的臣子。因此,肃顺得以一路高升,从内阁学士直升至工部侍郎,再调任吏部,地位不断上升。在这个过程中,肃顺对朝堂现状的认识变得愈加深刻。他发现,许多八旗子弟保守懒散、贪图安逸,常常依赖祖先的功绩享乐,而相比之下,汉族官员则勤奋踏实,做事决断果敢。
肃顺渐渐意识到,康乾盛世的辉煌正是满汉融合,共同协作的结果。因此,他大胆提出,若想挽救大清王朝,必须重用汉族人才。然而,这一提案在八旗子弟中并未得到认可。对于这些满洲贵族而言,祖先建立的基业理应由满洲人来掌控,怎么能让汉人分享权力呢?因此,肃顺的提议一度被搁置,直到一桩科举舞弊案件的爆发。
那年,应天府举行乡试,本是一场普通的考试,却因一名考生平龄的行为而引起轩然大波。平龄不仅嗜好唱戏听曲,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他身为八旗子弟,竟在考试前一晚留连于勾栏听曲,且最终金榜题名。这一行为令人无法接受,因为八旗子弟本应保持高贵的形象,参与不正当的娱乐活动则违反了清朝律法。许多人认为,这必定有舞弊的成分,否则为何一个不学无术之人能够轻松中举?
此次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调查一番便揭露出更多腐败的证据。牵涉甚广,甚至导致主考官柏葰被当街处决。作为一位文渊阁大学士,一品大员,柏葰因这场小小乡试的舞弊案丧命,可见此事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此事之后,肃顺的重用汉族官员的信念愈加坚定,他的想法终于开始得到一定的支持,甚至咸丰皇帝也开始逐渐采纳。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朝的危机愈发严峻。咸丰帝为了保住江山,开始启用曾国藩、左宗棠等汉族官员,在南方招兵买马,组建湘军。湘军迅速取得了优异的战绩,然而当咸丰皇帝松了一口气时,英法联军却突然侵入,直逼北京城。面对外敌逼近,咸丰急忙决定北上逃避,他深怕重蹈靖康二帝的覆辙,于是决定离开北京,向北撤退。
这一次的北上,除了慈禧太皇太后和后宫妃子,他还命令肃顺随行。留守北京的则是恭亲王等人。然而,咸丰在抵达热河行宫后,并未表现出强烈的恢复朝政的意愿,反而整日沉溺于戏曲和酒宴。一个醉醺醺的皇帝,哪里能有精力管理国家事务?
起初,慈禧曾协助咸丰处理奏章,但很快便遭到肃顺等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若继续由太后掌控朝政,便有后宫干政之嫌。大家纷纷恳请咸丰振作精神,然而这些臣子们心底却希望咸丰继续醉生梦死,好让他们掌握实权。最终,肃顺提出要求,将慈禧处死,以防她有窃国之心。可是,咸丰已被酒精毒害,整日昏昏沉沉,最终卧床不起。
此时,恭亲王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尽管北京城陷落,但它依然是民众心中的象征。当咸丰的健康一日不如一日,朝臣们纷纷建议将他带回北京。然而,肃顺坚持认为皇帝的身体状况已不容再继续远行,最终咸丰在热河行宫去世。临终时,他选定了八名顾命大臣,协助同治帝治理天下,而肃顺则在其中位居最高。
咸丰死后,同治帝年幼,肃顺认为自己有机会掌握朝政,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未曾料到,咸丰临终前还交给两宫太后两枚印章,意图把握政权,这令肃顺心生忌惮,尤其是对于西太后慈禧的权谋心思,更是感到深深的不安。没多久,慈禧察觉到了肃顺的野心,提前行动,与恭亲王及其他重臣合谋,在肃顺返回京城途中设下埋伏,成功将他逮捕。
当肃顺经过密云时,正好遭遇禁卫军的伏击,最终被押入死牢。慈禧最初想将肃顺凌迟处死,以解心头之恨,但经过商议后,众人认为应当迅速斩杀,以免生变。肃顺在临刑前慷慨激昂,痛斥慈禧的种种作为。然而,民众眼中,慈禧是仁爱的太后,而肃顺则被视为心怀叵测的权臣。人们纷纷投掷泥土和臭鸡蛋,而刽子手见他拒绝跪地,便打断了他的双腿。肃顺最终被斩首,死后,许多汉臣对清朝的前途感到失望,纷纷认为大清已无可救药,注定要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