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封神这一事情,绝对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事件,规模之大,几乎堪比天庭的春季招募。一次性封神的人数多达三百六十五个,甚至连申公豹这种小人物也没能逃脱“编制”安排。
奇怪的是,从周武王之后,尽管中国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更替,几乎每个朝代建立的过程都充满了血腥和残酷的斗争,但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像武王那样,打完江山后还能继续向神明“发神职”。这并非他们不想,而是敢想也不敢做。从春秋时期起,神祇的管理开始有了严格的等级和规范,拜错神,甚至可能会被视作“越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什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封神这一举动只发生过一次,并且至今没有再次重演。
封神,在中国历史的背景下,可以说是一次开创性的举动。武王伐纣,实际上并不只是在打仗,还是在做一场大型的“发布会”,宣布自己在大江南北的统治权威。战场上拼杀的同时,武王还兼任“神职发放员”,一边征战四方,一边列名单封神。这样的操作,既不像传统的战争,也不像宗教仪式,更像是一场为了巩固政权的仪式式安排。
这要从商朝讲起。在那时,神权与王权几乎是统一的,商朝人不管是打仗、结婚还是生育,都需要通过占卜来决定。甲骨文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占卜内容:今天打猎前要问“祖乙保佑吗?”,明天嫁女儿前则要问“吉不吉”。但纣王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开始企图垄断神权。他不只是祭祀女娲,而是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定义神明的归属:他想告诉所有人,“天命”不仅属于巫祝,天子也能与神沟通。
然而,这种不合规的祭文,竟然引起了神祇的极大反感,一首艳诗更是触动了“神界的红线”。因此,西伯侯姬昌的登场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其说他是一位武将,不如说他是“哲学家”。姬昌通过《周易》这一经典,重新构建了天地秩序,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操作,而是通过系统性思维从根本上挑战了“天命”这一概念。他把天命从“祖先的专利”转变为“可学习的法则”,这直接将“天道的使用权”从巫术手中夺了过来。
接着,到了武王时代,牧野之战发生了,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在喊出“天下为公”的口号时,武王不仅要打败敌人,还要为战死的将士安排好“职位”。《封神榜》由此诞生,战死的英雄和忠臣,各自得到了神位,有的封为天神,有的成为地祇,甚至还有人归入山川社稷的体系。此时,封神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政治计算:新朝要将政权合法化,不仅要换掉朝廷,连神职也要重新安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历史的记载逐步完整,礼制逐渐深入,封神的难度陡然增大。根据《礼记·祭法》的规定,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大夫祭门闾、士祭祖先,甚至庶民只能祭灶神。神祇管理开始实行“户籍制度”,这使得封神的行为不再简单,必须经过严格的等级审查。天子才能祭祀“七祀”,包括社稷、宗庙、司命等,而普通百姓只能祭拜灶神、门神这些“小角色”。因此,商代那种“见啥拜啥”的随意神权模式被彻底封死。
民间的“私神崇拜”虽然广泛存在,但始终得不到官方承认。这些“民间神”没有编制,没有官方认证,最多也就是在某些地方流行一时,但始终没有正式的“职务”。即便有些庙会非常热闹,朝廷也不会为此背书。
即使到了汉代,皇帝们也并非不想封神。汉武帝曾举办过“太一神祭”,希望通过祭天保国运。但他并不敢轻易发布“神职”名单,只能通过太史令将相关内容记载在《史记》中,给神职一个象征性的确认。汉宣帝还得托付董仲舒来编撰“天人感应”理论,以此将天象与皇权紧密联系,进一步阐明“朕即天命”的合法性。
唐宋时期,尽管神职的册封开始出现,但过程依然异常繁琐。例如真武大帝、妈祖天妃、关羽武圣等神职的设立,必须经历从民间流行到地方备案,再到朝廷正式认定的多重程序。可以说,这个过程比现代公务员的入职还要复杂。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武王那次的“封神”是一个特例。在没有正式史书、没有完整档案、没有法律框架的时代,谁先解释谁就能占理。而后来的各个朝代,由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封神”这一权力已经受到严格的礼法管控,民间再没有空间可以操作。
《封神演义》问世于明代嘉靖年间,由许仲琳编写,虽然它并非历史记载,但它的背景却和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许仲琳通过这部作品,填补了历史空白,将大量的神祇角色一一安插在“封神榜”上。这里并非按照战功排名,而是根据政治系统安排:有的战死封神,有的悖逆封神,有的替死封神,甚至有的因为走错了路或投错了人,也能分个“山神”职位。这种神职分配的方式,实际上像是一场历史股灾后的人员重组。
《封神演义》成功之处在于它为“神职分配”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模板,这一模板既补充了史学、礼制与信仰之间的空白,也影响了后代王朝的神职设置。比如宋徽宗封雷公、火母,元代册封妈祖,清朝则把关帝列为“武圣”。这些操作的核心逻辑,都是“民间热度 官方背书”。
然而,这种操作本质上只是地方信仰的“行政化”,并没有“政治合法性神化”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说,封神仅仅发生过一次,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政权转移、文化重组和神职安排的综合性大工程。之后的历史变迁,无论如何更替,也不过是封个忠臣孝子,哪能再有天神地祇的神位空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