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中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从最初只有三位义士,到最后他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整个过程无疑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如果《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敢将刘备一统天下的结局写出来,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历史的走向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首先,一旦刘备统一了天下,最可能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一切曾经帮助过他的重要功臣,其中有三位大臣大概率难逃毒手。那么,这三位大臣究竟是谁呢?
没错,第一位就是蜀汉的军师——诸葛亮。许多人可能会疑惑,刘备作为仁爱之君,怎么可能杀害曾经帮助他建立蜀汉的得力助手呢?很多人可能会对此产生疑问,其实,刘备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心怀野心的君主。虽然表面上他以“仁义”著称,但他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早已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其实早就察觉到了刘备的野心。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当刘备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已经明白刘备所说的“匡扶汉室”并不完全是为了恢复汉朝的江山。而他真正的心思,是希望借助自己的智慧帮助刘备夺取更大的权力。于是,诸葛亮便陷入了刘备的雄图之中。
随着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他开始逐渐展现出自己的雄心壮志,最终甚至称王,而这一切的背后,诸葛亮并不完全认同。毕竟,刘备一开始的目标是匡扶汉室,而当他自称王、甚至最终称帝时,诸葛亮的心中自然会产生疑问:当初的承诺究竟是否可信?
不少人可能会为刘备辩护,说在曹丕已经称帝并建立魏国后,刘备称帝也是顺应大势,不再有匡扶汉室的必要。然而,实际上,刘备早已做好了称帝的打算。在曹丕称帝半年后,刘备迅速在成都登基,建立了蜀汉帝国。事实上,刘备所定的国号仍为“汉”,这无疑表明他有着将汉朝继续下去的志向。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刘备在称帝的过程中,已无意恢复汉室,而是为了自己的帝业。
在刘备称帝后,关羽被东吴小人所害,刘备的怒火彻底爆发。他发誓要为关羽报仇。然而,是否真的只是出于报仇呢?作为一国之君,刘备理应履行自己的承诺,至少要在一定程度上兑现当初的“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可以说,刘备发动大军报仇,一方面是为了维护颜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东吴积怨已久。在与东吴的关系中,刘备早已不再单纯是为了共同对抗北方的曹魏,而是更多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与利益冲突。
想象一下,如果刘备最终统一了华夏,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也许也难逃一死。诸葛亮虽然是开国功臣,但在刘备建立强大的帝国后,恐怕也会成为权力斗争中的一颗棋子,最终被刘备清除。
再来谈谈马超,这位曾因父报仇而英勇抗敌的英雄。他的一生似乎充满了对父亲的深切愤怒,然而,究竟是什么让马超如此愤怒,谁又是背后的始作俑者呢?其实,马超的父亲马腾和他一同投奔曹操,而后因马超的阻挠,曹操与马腾一家的关系迅速恶化。马超与曹操的第一次交锋,差点导致曹操被击败,但最终,马超的反叛被曹操镇压。马超的父亲和弟弟在这一过程中被曹操杀害,马超因此深怀仇恨。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曹操反击时,马超曾选择与昔日的好友韩遂结盟,并且甚至认韩遂为义父,而韩遂和马腾之间曾是深交,但后因某些原因反目成仇。更令人震惊的是,韩遂还可能与马超家族有深仇。尽管如此,马超依旧认了他做义父,这种行为与吕布极为相似,都是背离亲情和忠诚,与贼共谋。
在刘备即将建立蜀汉的过程中,马超选择加入刘备阵营,想借此复仇。然而,若刘备真的统一天下,像马超这种轻易叛离主公的人,最终恐怕也会遭到清除。毕竟,忠诚的可疑者在建立大业后,往往难以得到信任,刘备也许会选择在事后找出借口,除去这个威胁。
而关于关羽,很多人或许觉得刘备与关羽之间深厚的感情,不至于让刘备下手。但有句老话说得好:“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在表面上,关羽和刘备似乎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然而,关羽更像是刘备为了打天下而找来的得力助手。尤其是在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阵营时,关羽曾对他心存疑虑,认为自己本领强大,何须听从一个“书生”的指挥。
而且,关羽虽然忠诚,但他有着非常强大的独立性。刘备如果想要统一天下,关羽的存在无疑是巨大的威胁。尤其在曹操曾以宽容之心俘获关羽后,关羽曾在曹营中得到了高度重用。若关羽选择跟随曹操,天下的格局可能会截然不同。但最终关羽选择了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这样的“履历”很难不让人对关羽的忠诚产生疑问,刘备若统一天下,他如何应对如此强大的将领?
总之,刘备虽然以仁爱之名建立了蜀汉,但他内心的野心与权谋却时刻存在。如果他最终真的一统天下,诸葛亮、关羽和马超等功臣,或许也会成为刘备巩固自己地位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仁政”恐怕也只是历史的面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