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晋国的支持,吴国迅速踏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然而与实力强大的楚国相比,差距依旧非常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楚国自身陷入混乱,否则吴国和晋国很难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恰恰就在这关键时刻,楚国居然真的陷入了自我瓦解的局面。
寿梦于公元前561年去世,他的四个儿子开始轮流掌控政权;
一年后,楚共王也相继去世,他的几个儿子同样开始轮流执掌大权。
长子熊昭率先继承王位,史称楚康王。
楚康王执政十五年后驾崩,王位传给他的儿子楚郏敖。
当时有人劝楚康王不要把王位传给儿子,担心这会害了他,
但楚康王固执己见,认为自己在国内威望无人能及,想传给谁就传给谁。
可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君主去世后,所谓的威望很快就消散了。虽然“人走茶凉”这句成语出自明朝,楚康王理应明白其中道理。
从法律上说,国王的继承决定权不可侵犯,但实际上往往是实力决定一切,而非法律条文。
果不其然,楚郏敖继位没多久便被其二叔熊围设计杀害。
杀害侄子之后,熊围还装出一副无辜模样,说自己并不想当国王,只是楚郏敖无能,若任由他继续折腾,楚国就要亡了。
这不过是赤裸裸的权力争夺:不把王位给我,我就自己抢。
楚灵王性格极为强势,不讲感情只信实力,而且情绪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楚灵王感觉被某事或某人羞辱时,立刻会采取行动挽回颜面。
比如他继位三年后,曾组织一次会盟,邀请晋国和其他一些小国参加。
晋国明确拒绝出席,和晋国关系密切的小国也不敢出席,结果只有寥寥数国到场。
楚灵王勃然大怒,公开表示要惩罚那些胆敢无视楚国的国家。
然而,他的愤怒却全发泄在了到场的使者身上,还处死了一名级别较低的外国使节。
当时大臣伍举劝谏道,您若要发怒,应该针对缺席的国家,那些愿意来的人说明仍然支持楚国,无需对他们展现威严。楚灵王不予理会。
楚灵王之所以如此强势,既是性格使然,也与当时复杂的局势息息相关。
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是靠武力从侄子手中夺取的。
既然他能如此操作,手下的弟弟们自然也会效仿。楚灵王杀侄子时,他几个弟弟逃亡国外,以避免被清算,但他们尚未身亡。
楚灵王对付他们也无良策,只能不断张扬威势,防止有人觊觎王位。
然而,公元前529年,事态终于爆发。
楚灵王带兵在外征战,三弟熊比、四弟熊皙、五弟熊弃疾联合外军发动叛乱,杀死楚灵王的儿子,占领首都,并发布诏令,指控楚灵王为叛徒,命令其手下迅速回国。
得知首都沦陷、儿子遇害,楚灵王痛哭失声,却有人冷嘲热讽,说你杀了那么多人的儿子,现在有人杀你的儿子也算“报应”。
这番话让楚灵王顿悟,连身边的人都背叛自己,翻盘无望,最终选择了上吊自尽。
楚灵王死后,王位继承成为问题,毕竟叛乱是三兄弟合谋发动。
熊比先站出来声称自己年长,应当继位,熊皙则不甘示弱,声称自己功劳最大,是最佳人选。
熊弃疾不参与争斗,却秘密散布楚灵王尚未死讯的谣言,称他正在率军归来,准备讨伐三兄弟。
熊比、熊皙听闻消息后,担心大势已去,竟纷纷选择自杀。
就这样,熊弃疾毫无对手,顺利继承王位,史称楚平王。
熊比、熊皙的死亡原因极为离奇,竟然因谣言未见楚灵王军队就自杀,心态之脆弱难以置信。
更何况,楚灵王军队溃败逃回国已是公开秘密,若稍加探查真相,怎会被如此低劣谣言迷惑?
遗憾的是,史料有限,真相难辨,只能勉强称楚平王为“天生王者”。
然而楚平王的统治同样不稳,没多久便与儿子爆发内讧。
那么,在“弭兵会盟”前后,为何晋国总能占据上风?
看完楚国这般动荡的权力争斗,答案显而易见。
楚国的纷争不仅限于王族,下面的贵族集团也因利益激烈争斗。
楚国大臣曾言:“晋国人才不及楚国,但楚国人才屡遭排挤,被迫投奔晋国。”由此衍生出成语“楚才晋用”。
别看楚平王号称“天生王者”,却早早陷入与儿子的内乱。
这场内讧也使得一位奇才被迫逃亡吴国,为楚国的未来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