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英雄”董存瑞,这个名字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外界都不会陌生。与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战士一样,他的事迹早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神象征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1948年5月,解放河北隆化县的战斗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年仅19岁的董存瑞随部队深入敌后,向坚守在隆化中学的敌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敌军占领了东北角的一座桥,并将其改造成了一个隐蔽的火力据点。他们用重型武器不断扫射,给我方进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眼看着进攻受阻,董存瑞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请求执行任务,带着炸药包,穿过密集的枪林弹雨,冲向了桥下。他一手托起炸药包,一手拉燃导火索,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这个决定性的爆破任务!他的英勇行为为部队打破了敌人的防线,也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董存瑞英勇牺牲的消息在战后迅速传开,广为人知。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所在的部队迅速追认他为战斗英雄与模范共产党员。所在的六连六班也荣幸地更名为“董存瑞班”,而他牺牲的地点——隆化中学,则被更名为“存瑞中学”。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烈士,隆化县人民还在苔山脚下为他修建了庄严的烈士陵园。
1956年,隆化县的乡亲们决定为董存瑞建造一块纪念碑,并且扩建烈士陵园。那么,谁来为纪念碑题词呢?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来题词,才能表达对董存瑞烈士的崇高敬意。于是,毛主席的名字成为了大家的首选——毛主席不仅是党的伟大领袖,还曾亲自为女烈士刘胡兰题过词——那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至今传颂。所以,大家认为毛主席会为董存瑞题词,而毛主席也一定不会拒绝这样的请求。
于是,乡亲们将这一愿望告诉了负责扩建陵园与修建纪念碑的冀兴坡。冀兴坡十分重视此事,亲自前往北京向内务部部长谢觉哉汇报,谢觉哉随即指派优抚司邹司长来负责此事。邹司长早就熟悉董存瑞的英勇事迹,对于冀兴坡的来访也十分关注,并表示一定会将这件事上报,冀兴坡只需等待消息即可。
然而,冀兴坡坐不住了。之后他先后前往北京跑了三次,每次邹司长都表示申请已经上报,正在等待领导人过目并做出决定。到了1957年6月,冀兴坡终于迎来了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北京之行。这次,邹司长满面笑容,郑重其事地递给了他一张纸。
冀兴坡接过纸张,看到上面写着八个大字:“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字迹苍劲有力,正气凛然。然而,令冀兴坡惊讶的是,题词的落款并不是毛主席,而是朱德同志!这一变化让冀兴坡有些愣住了。他对朱总司令也非常尊敬,可乡亲们一直期待毛主席亲自题词,为什么最后却是朱总司令呢?难道毛主席不愿意为董存瑞题词吗?
邹司长看到冀兴坡的疑惑后,向他解释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毛主席在看到题词申请后,曾直接表示拒绝,并非因为他不愿意题词,而是觉得自己并不适合。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董存瑞的牺牲应当由军队的领导来亲自题词。毛主席曾为刘胡兰题词,因为刘胡兰是群众,在她牺牲后才被追认为党员,所以他亲自为她题词是很合适的。但是,董存瑞作为一名战士,毛主席觉得应该请我军总司令来题词,这样更加符合军人身份的尊严。因此,毛主席将申请转交给了朱总司令。由于毛主席的决定需要更多的程序,申请处理的过程也因此有所耽搁。
尽管如此,“好事多磨”,乡亲们最终还是等到了朱总司令的亲笔题词,这无疑是对董存瑞英勇事迹的极高礼遇。
1957年10月18日,董存瑞纪念碑在烈士陵园矗立起来,纪念碑高达14.5米,碑上刻着的,正是朱德同志亲自题写的那八个字:“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些字深深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提醒着我们无数英烈为祖国付出的生命与热血。
(参考资料:《文史精华》《河北日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