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中有一对特别的母子,母亲是唐朝在位最短时间的皇后,她在封后大典刚刚完成的当天便因病去世。而她的儿子,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同时也是唐朝最短命的皇帝。这对母子分别是昭德皇后王氏与唐顺宗李诵。
王氏出生于秘书监王遇的家庭,生母是郑氏,关于她的出生地和具体生辰并无确切记载。后来,她成为了奉节郡王李适的小妾。761年,王氏为李适生下了长子李诵,这让她成为李适宠爱有加的妾室,并且第二年又为李适生下了长女唐安公主。从王氏频繁的生育情况来看,李适对她的宠爱可见一斑,特别是她为李适生下了长子和长女,王氏的地位也愈发尊贵。
779年5月,唐代宗李豫去世,李适继位成为唐德宗。半年后,即779年12月,李适的长子李诵被立为太子。那么,作为太子生母的王氏,又将被赋予什么样的荣誉呢?李适又会立谁为皇后呢?关于李适的皇后,有一种说法是后来的韦贤妃,还有一种说法是王氏本人。但无论是哪位,都无法称得上是李适理想中的皇后。
实际上,李适并不急于立皇后。在唐朝的中晚期,许多皇帝都没有立皇后,这种现象在李适的孙子唐宪宗李纯身上得到了体现。当时,群臣曾请求立李纯的正妻、太子之母郭氏为皇后,但李纯直言拒绝:“上以岁暮,来年有子午之忌,且止。帝后庭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旧唐书》)此时,李纯已继位八年,郭氏仍只是贵妃,尚未晋升为皇后。
唐宪宗的做法成为了后来的“先例”,也使得后续的唐朝皇帝纷纷效仿,在生前不立皇后,而是待去世后追封。直到唐昭宗时期,唐朝才迎来了最后一位生前册立的皇后——何皇后。可以说,唐宪宗的做法影响了整个唐朝的皇后制度。
回到唐德宗李适身上,在安史之乱之后,他的父亲李隆基匆忙逃往蜀地,而李适的长子李诵则北上灵武称帝,并立了张皇后。然而,张皇后与宦官李辅勾结,掌控了朝政,几乎废除了太子李豫,导致朝廷动荡不安。当李豫继位后,他便没有立皇后,而李适继位后,也一直未曾立皇后。
在李适继位后的半年,他为长子李诵立了太子,并在七个月后,尊李诵生母沈氏为皇太后。沈氏由于当年没有随李隆基逃离长安,后被叛贼俘虏,直到李豫收复洛阳后,沈氏才得以回到丈夫身边。然而,沈氏最终未能跟随李适回到长安,且其下落成谜。李适继位后,便不遗余力地寻找母亲,但后宫的安排却一直拖延。
直到780年冬天,李适才将太子李诵的生母王氏册封为淑妃,赋予她后宫的至高荣宠。此时,李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治理国家中,开始削藩权,结果引发了“奉天之难”。在这次动乱中,李适调集了五千泾源兵支援襄城,但由于京兆尹未按照李适的指示款待士兵,导致泾源兵起义。
李适不得不求助于神策军,然而神策军的内部问题也暴露无遗。最终,李适无法依靠神策军保护自己,便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李诵、众多王公、公主一起从北门逃出。这一过程中,王贵妃(即淑妃王氏)紧紧将传国玉玺藏在衣中,保卫了帝国的象征。王氏在这场逃亡中立下了巨大功劳。然而,尽管如此,她并未因此被立为皇后。
回到长安后,李适并未对王氏做出特别的赏赐。而王氏此时内心的失落和痛苦也并未得到缓解,因为她的女儿唐安公主在逃亡途中去世了。王氏的健康也日益恶化,进入了长期的病床状态,直至786年冬季,王氏病重,命在旦夕。为了安抚王氏的情绪,李适在她临终前,于786年11月8日下令册封她为皇后,定于11日举行封后大典。
王氏在封后大典前感到了一丝欣慰,尽管她深知自己的生命已所剩无几。11月11日,她强忍病痛,勉力完成了册封仪式,这是她一生最尊贵的一刻,也是她生命的最后时光。正如《新唐书》所记载:“册礼方讫而后崩,群臣大临三日,帝七日释服。”王氏终于完成了封后大典,成为了李适的皇后,而她的儿子李诵也成为了嫡长子。
然而,王氏的皇后之位实在过于短暂,堪称唐朝史上最短命的皇后。而她的儿子李诵,作为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从779年12月到805年1月,整整担任了25年太子。然而,李诵在父亲去世前便中风发病,身体状况极差,甚至言语困难,做皇帝的工作异常艰难。更糟糕的是,他的改革措施得罪了宦官,最终在仅仅做了六个月的皇帝后,被自己的儿子李纯取而代之,成为了唐朝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享年仅46岁,最终死于8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