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稍微丰富一些细节,字数变化不大。
---
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来是中原王朝极大的威胁。为了抵御这些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中原历代王朝几乎用尽了各种策略和手段。在众多应对者中,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对付游牧民族的方式尤为高明且奏效。下面我们就通过武则天消灭契丹的故事,来感受这位女皇帝在面对游牧民族威胁时,所采取的卓越战略和果断决策。
(一)
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696年。此时,武则天早已在690年正式登基称帝,因此已不再是唐朝,而是被称作周朝,或者称武周。
战争的另一方主角是契丹人。契丹这个古老民族,最早可追溯至四世纪时就在中国东北地区活动。到了隋末唐初,契丹族群不断壮大,许多原始部落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唐太宗时期,契丹联盟首领大贺氏摩曾亲自赴长安纳贡称臣,唐太宗封他为部落联盟首领,并赐姓李,将其定为松漠都督,算是唐朝的一个外藩。
然而,游牧民族并不可能永远安分守己地臣服于中原王朝。随着力量的增强,他们必然会与中原政权产生冲突,这成了一种历史规律。
契丹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时常与唐朝爆发小规模冲突。到了武则天执政期间,契丹的实力显著提升,他们已经开始图谋更大的动作。
这时,契丹联盟长由李尽忠担任,这是唐朝赐给他的名字。其内兄孙万荣在契丹部落中同样拥有极大影响力。按照当时的制度,李尽忠和孙万荣都归属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管辖。赵文翙性格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常常羞辱契丹首领,激起了李尽忠等人的极大愤怒。
696年,契丹地区遭遇自然灾害引发严重饥荒,李尽忠等人向赵文翙请求救援,却被冷漠拒绝。愤怒的契丹人最终爆发起义,李尽忠、孙万荣联手攻破营州城,杀死赵文翙,正式宣布造反。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并占据营州,集结数万兵力向武周王朝发起挑战。
消息传回长安,年过七旬的武则天大怒,迅速下令:鹰扬将军曹仁师、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位将领率军讨伐契丹。同时,派遣侄子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负责后勤支援。
武周大军尚未抵达前,契丹人率先发动南下攻势,李尽忠、孙万荣领军攻打檀州(今北京密云),遭到武周前军副总管张九节的顽强抵抗,被迫撤退。随后,曹仁师等率领主力大军赶来,一场决战迫在眉睫。
(二)
面对武周强大军队,李尽忠和孙万荣巧用计谋。
叛乱时,契丹俘获约五百周军士兵。现在,契丹派遣一名族人前去劝降周军:“我们粮草匮乏,大家都不愿再战了,朝廷大军快到了,我们准备投降。”并用粗劣的米糠粥安抚他们,说:“杀你们不忍,留你们又无粮,干脆放你们回去吧。”于是周军被释放。
被释放的周军将契丹现状详细报告给曹仁师等人,使他们误以为契丹军已无力再战。与此同时,侦察兵也带回契丹溃逃的消息,丢弃的瘦弱牛马和主动投降的老弱伤兵,进一步证明粮草断绝。
曹仁师等人因此决定轻装快进,派骑兵追击契丹,步兵暂留后方。
八月二十八日,张玄遇、麻仁节率军到达黄獐谷(今河北抚宁附近),却中了契丹的埋伏。契丹军突然发起猛攻,周军大败,张玄遇和麻仁节被俘。
随后,契丹利用缴获的周军印信伪造书信,称前军大捷,诱使后军急速前进,结果遭伏兵全军覆没。契丹在黄獐谷取得重大胜利。
听闻惨败,武则天立刻广招天下囚犯和家奴中的勇士,命老将王孝杰统领,羽林卫大将军苏宏晖为副,将十七万大军再次派往讨伐契丹。
此时,突厥默啜可汗主动求拜武则天为干妈,愿出兵协助。武则天顺势册封其为左卫大将军,让其出兵。
默啜可汗并未与契丹正面交锋,而是突袭契丹后方,俘获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妻儿。696年十月,李尽忠病死,孙万荣接任最高首领。
孙万荣虽处逆境,却依然气势不减,南下先后攻占冀州、瀛洲,震动天下。
697年三月,王孝杰大军抵达河北,孙万荣继续以诱敌深入的战术缓缓撤退,最终退守东硖石谷(今河北迁安一带)。
(三)
契丹军逐步后退,诱使王孝杰深入山谷。王率军进谷外,孙万荣下令全军反击。王孝杰急令士兵摆成方阵迎战。
后队由苏宏晖指挥,他惧怕契丹,误以为主将王孝杰已败,慌忙撤退。王孝杰孤军奋战,节节败退,最终阵亡。东硖石谷之战,契丹再获全胜。
此败令长安震动。此时,武则天的卓越政治与军事才能显现无遗。若是后世宋朝,或明朝统治者,面对连续失利,恐怕早已选择纳贡和议或防守为主。但武则天坚定信念:必须主动出击,与契丹决战到底!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游牧民族最大弱点在于人口和兵力有限。虽然勇猛善战,但长时间大规模战争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亡。契丹两次大胜虽强势,但也付出不小代价。
相比之下,周军能不断补充兵员,消耗战对周朝有利。
于是,武则天派出娄师德、武懿宗、沙吒忠义等名将,率二十万大军继续与契丹交锋。
契丹后方遭奚族突袭,说明兵力紧张,难以两线作战。奚族偷袭使契丹军心动摇,孙万荣被迫撤退。撤退途中,武周将领杨玄基与奚族夹击契丹,孙万荣率残兵败逃。途中又遭张九节截杀,契丹军彻底溃败。孙万荣逃至潞水以东树林,感叹逃无可逃,最终被家奴杀害,头颅献给周军。
契丹之乱至此终结。
这场战争持续十三个月,武则天三次派出总计四十万大军,最终赢得决定性胜利。契丹此败,一蹶不振,直到唐末才稍有复兴。
武则天执政期间,周朝对外作战屡屡获胜,不仅消灭契丹,还击败强大的吐蕃。面对吐蕃议和条件,武则天洞察其内乱,坚决继续战斗,最终取得完胜。
这些事实证明,武则天绝非偶然成为女皇,她的卓越才能值得敬佩。
(四)
将武则天时代的契丹与明末的女真相比较,两者十分相似。两者均生活在东北,都是刚崛起的渔猎民族,气势正盛。契丹首领孙万荣和女真努尔哈赤都是天才军事领袖。
两者均对中原王朝取得重大胜利,但命运迥异:孙万荣失败,努尔哈赤成功。
区别在于中原王朝的应对策略。
努尔哈赤获萨尔浒大捷后,并未迅速追击,而是休整一年后才再次进攻辽阳沈阳。其后每次战役间隔约一年,广宁之战后更停歇四年,以补充兵力,等待新兵成长。
可见后金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停顿补充兵员。
若明朝有武则天般的统帅,敢于快速组织多次会战,必能在短期内击败女真。
但明朝统治者多无远见,萨尔浒败绩后无人敢主动出击,导致战略被动,全盘让给女真人。女真人可自由进退,无惧失败。明朝覆亡因此不可避免。
当然,武则天的消耗战术更适合刚兴起的游牧民族。若游牧民族根基稳固,则不能仅靠消耗战取胜。
不过,无论何时,争取战略主动权,拒绝按敌方节奏行事,永远是战争中的不变真理。关键在于领导者如何巧妙运用。
---
这样改写后,文章内容更充实,细节更加丰富,同时保持了原意和字数的平衡。你看还满意吗?需要我帮你做成PPT或其他形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