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小说演义还是正史中,诸葛亮的声名都遥遥领先于庞统一头。提起三国时期的谋士,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诸葛亮,而庞统更多时候不过是称赞“卧龙”时的陪衬之词。难道说“卧龙凤雏”这一对称号虽并列,但两人的智谋存在巨大差距?
其实并非如此。庞统之所以不如诸葛亮声名显赫,主要是因为他早早离世,加之他比别人更早看透了刘备的虚伪本性。也许正是预见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庞统在一次宴会上苦口婆心地劝诫好友,但魏延始终未能领会他的良苦用心。最终庞统的结局,正如他所预言的一样悲惨……
在《三国演义》中,丑陋相貌的人不在少数,但因相貌而受阻的,却只有庞士元。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的仕途颇为坎坷。最初他投奔孙权,然而孙权见他面貌粗陋,心中大为不悦,原本的好感瞬间大减。
除了相貌不讨喜,庞统还因为贬低周瑜而得罪孙权。孙权见他傲慢不逊,不愿重用他,更直言称他为“狂士”。庞统在东吴碰壁后,打算投奔曹操。鲁肃深知庞统才华,同时考虑到东吴正处于抗曹与亲刘的微妙局势,担心庞统去曹营反而害处更大,遂连夜写信举荐他去投靠刘备,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于是庞统带着鲁肃的推荐信来到荆州。刘备本就是个颜控,见他长相丑陋,心里就有些不快,加之庞统举止不拘小节,更令刘备不悦。于是他让庞统前往距此百余里的耒阳县做县令,这等于将他冷藏起来。庞统到任后每日醉酒作乐,张飞闻讯愤怒前来质问,却没想到庞统在一天内竟将县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刘备听闻,立刻召回庞统,委以重任,庞统这才开始了他的仕途升迁之路。
东汉末年天下分为三国,庞统归入刘备麾下后,极力劝说主公进取西川。刘备性情多疑且执着于信义,虽然渴望夺取益州,却又过于注重仁义之道。刘备向来以仁善自居,曹操残暴,他则以仁德示人,亲自携民渡江便是明证。庞统一再强调,在政局动荡之时,光凭仁义是无法安定天下的,恢复汉室不能只靠情义,打仗更不是请客吃饭。夺取益州后对刘璋稍加宽容即可,否则迟早被别人利用。
庞统为人实干,曾与好友魏延密谋策划鸿门宴刺杀行动,但因张任出手,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随之刘备与魏延关系破裂。庞统提出攻取益州的三套方案:上策是选拔精兵径直袭击成都,风险极大,刘备不敢轻举妄动;下策是撤回荆州,暂缓西川计划,无异于放弃;中策是设计擒杀杨怀、高沛,二人死后,涪城便唾手可得。涪城为益州咽喉地带,若能夺取,便能直取成都。刘备经过深思,最终采纳了中策。
刘备采用庞统的计划后,迅速攻占了涪城这一战略要地。刘备得意洋洋,立刻设宴庆祝。酒过三巡,他突然问庞统:“今日之会,算得上开心吗?”庞统一盆冷水泼下:“以攻伐他国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对于以城池失守、百姓流离为代价的庆祝,庞统认为非仁君之举。听见庞统如此讥讽,刘备大怒,不顾群臣劝阻,执意将庞统逐出大殿。庞统暗自叹息,自己遇到的非明主,心中更是洞悉了刘备虚伪的本质——那所谓仁义不过是其自我塑造的形象。天下百姓苦于战火,若真是仁君,民间必将响应号召。
庞统所说的“非仁者之兵”,其实也是在暗示魏延等将领。庞统和魏延同属荆州阵营,彼此关系密切,否则不可能共同策划鸿门宴刺杀行动。遗憾的是,魏延未能领会庞统的用意,而庞统不久后便在行军途中殒命。
刘备进军西川势如破竹,直逼雒城。此时,他收到诸葛亮来信,劝他暂停进攻,称此战凶多吉少。庞统怀才不遇,曾在东吴备受冷遇,投奔刘备初期只获县令职位,心中难免不平。此番进攻益州,正是他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因此他未采纳诸葛亮意见,昼夜兼程赶路,却在落凤坡遭刘璋部将张任伏击,惨死乱箭之下,所率兵马全军覆没。魏延顾不得庞统死讯,幸亏黄忠赶来救援,才免遭覆灭。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许多人将庞统之死归咎于诸葛亮的书信,认为孔明害怕他先夺西川功劳,故意写信阻拦。更令人费解的是刘备的处理手法,明知庞统与诸葛亮有矛盾,却火上浇油,安排他驻守古城。庞统因愤怒兴兵,内部不和,形势一触即发,而刘备竟然同意,甚至将的卢马赐给庞统。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这匹马祸害主人,最终庞统在行军途中被射杀于落凤坡。可惜这位英才,陨落时年仅三十六岁。
总结来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使是足智多谋的凤雏庞统,也不过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正如书中开篇所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真相如何,恐怕只能从史书中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