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跳进白起包围圈?赵军败在哪里?
创始人
2025-09-15 11:02:52
0

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在赵国45万大军的全军覆没中落下帷幕,成为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赵括接替廉颇指挥后,仅仅数月时间,便将赵国的精锐部队推入了一个无法回头的深渊。为何作为名将之子,赵括会如此容易受到秦国反间计的影响?为何他会带领庞大的赵军步入白起精心布下的陷阱?赵军的失败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赵括,这位后来成为“纸上谈兵”的代名词的悲剧性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将领呢?通过史料记载,赵括并非一位完全无能的人,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从小生活在军事世家的赵括,拥有卓越的兵法知识。他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而赵括则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自幼,他便博览群书,精通兵法,并且在兵法理论上得到了相当高的造诣。正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这句话表明年轻时的赵括不仅对兵法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自信满满,认为无人能在军事理论上超越自己。

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尽管赵括在兵法上天赋异禀,但他缺乏实际的战争经验。曾与父亲赵奢就兵法进行过长时间的讨论,赵括在理论上滔滔不绝,令父亲赵奢难以反驳。但赵奢并不认为儿子掌握了真正的用兵之道。赵奢曾在赵括的母亲问及其原因时,语重心长地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名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战争是生死攸关的事,而赵括却轻易谈论其战略。若赵国不让赵括出任将军尚可,若强行任命他,赵国的败局必定是赵括一手造成的。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赵括的性格中存在致命的弱点:他过于自信,缺乏对战争本身的敬畏心,不能认识到战场上的复杂与变幻。在父亲赵奢看来,儿子轻率的态度注定会导致失败。这不仅仅是军事素养的缺失,更是两代人不同的生死观和价值观的根本差异。

除了性格的缺陷,赵括还有一个严重的缺点——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蔺相如曾对赵括作出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赵括只是机械地背诵父亲留下的兵书,却不懂得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将带来致命的危险。

赵括接替廉颇后,在指挥风格上也反映出他缺乏领导艺术。史书记载,廉颇在任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广结友谊,赢得了士兵的尊敬和拥护。而赵括一上任便高高在上,身边的军吏无人敢于直视他。这种领导风格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士气。

公元前262年,赵国与秦国为争夺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一带)发生了冲突,并在两年后的长平地区展开了激烈对抗。当时,赵国派出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来抵御秦军的进攻。廉颇深知秦军实力强大,于是采取了坚守防线的策略,让秦军在长平久攻不下,甚至一度出现了粮草补给困难的情况。秦国的将领白起并未贸然进攻,而是巧妙地施用了一个反间计。

据《史记》记载,秦国间谍向赵王散布谣言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意思是秦军最害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赵军的主帅。这一谣言为何会在赵王心中生根发芽?赵王为何会轻信这个无凭无据的谣言,最终决定更换主将?这背后与当时赵国的政治局势和赵王个人的性格密切相关。

首先,长平之战前,赵国刚刚度过了邯郸之围的危机,赵王深知秦国的威胁,并急于寻找突破口,想要彻底消除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其次,廉颇的守势虽然稳妥,但并未能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使得赵王对他产生了不满,认为他的策略拖延了战局。而赵括作为赵奢之子,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军事才华,赵王认为他可以带领赵军打破僵局,取得胜利。再者,赵括年轻,容易被控制和指挥,而廉颇作为老将,可能在赵王眼中已有些不合时宜。

赵王的决定虽遇到反对声音,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时正患病的赵国相蔺相如曾明确表示自己的担忧:“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蔺相如指出,赵王只是根据赵括的名声任命他,却没有考虑到赵括缺乏应变能力,过于依赖父亲的遗书,而忽视了战场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的必要。

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军主帅后,立即实施了战略上的改变——从守势转向攻势。这一决定成为赵军败北的导火索。白起见赵军主动出击,立即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他命令部分秦军佯装撤退,引诱赵军追击,同时派遣精锐部队绕到赵军背后,切断其补给线。赵军陷入了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包围之中。赵括意识到陷入了白起的计策,尝试组织突围,但已为时晚矣。

史料记载,赵军被分割成两部分,士气低落,粮草匮乏,最终陷入绝境。赵括亲自带领精锐部队进行最后的突围,却在战斗中被秦军射杀。赵军的主将阵亡,整个军队彻底崩溃,数十万大军纷纷投降。

赵括的失败,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错误:首先,他低估了双方的力量对比,虽然赵军人数上占优,但秦军在指挥和军队素质上都占有优势;其次,赵括过于自信,轻视敌人,忽视了白起的经验和智慧;第三,他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改变战略,导致赵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第四,赵括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无法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导致赵军的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的结局令人痛心,赵国损失惨重,精锐部队几乎全数覆灭。此役不仅是赵国的灾难,也成为了战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秦国乘胜追击,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之围持续了一年多,赵国差点灭亡。直到楚国和魏国的援助,赵国才得以存续,但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到战前的巅峰。

长平之战不仅削弱了秦国的强劲对手之一,更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他各国也在秦国面前逐渐丧失抵抗能力,最终一一被吞并。可以说,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一步。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 在网络上,有许多普通网友对夏朝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
2025-09-15 13:03:51
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
公元221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在军营遇刺身亡。这起看似简单的部将叛...
2025-09-15 13:03:34
原创 ...
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从集体宿舍的简朴共享到私人别墅的奢华独立,这一...
2025-09-15 13:03:32
原创 ...
载沣,这位身处大清帝国末期的摄政王,在他的执政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关...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1949年3月,渡江战役迫在眉睫之际,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党中央...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雪岩的名号,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声名显赫,风光无极。 他凭借商业头脑...
2025-09-15 13:03:20
原创 ...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
2025-09-15 13:03:14
原创 ...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该...
2025-09-15 13:02:59
山西稷山考古新发现:东周时...
6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山西稷山郭家枣园遗址(200...
2025-09-15 13:02:58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一) 在网络上,有许多普通网友对夏朝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更让人困惑的是,...
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延、... 公元221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在军营遇刺身亡。这起看似简单的部将叛杀事件,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蜀汉政权...
原创 从... 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从集体宿舍的简朴共享到私人别墅的奢华独立,这一转变不仅代表了建筑风格的改变,更深...
原创 载... 载沣,这位身处大清帝国末期的摄政王,在他的执政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关键决策,但这些决策往往带有严重的误...
原创 渡... 1949年3月,渡江战役迫在眉睫之际,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党中央提出了一个建议。他指出自从第二野战...
原创 “... 雪岩的名号,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声名显赫,风光无极。 他凭借商业头脑与市场洞察力开创出晚清商业帝国,钱...
原创 得...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公元前316年,...
原创 二...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该条约中,双方约定在未来十年内互不侵...
山西稷山考古新发现:东周时期北... 6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山西稷山郭家枣园遗址(2009)东周时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认定...
破译马家窑文化,寺洼遗址是钥匙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逐渐清晰。然而,黄河上游的早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