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刘伯承与陈毅一同给驻地分散的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为了分工明确,刘伯承先向陈毅提出让他先发言的建议,但陈毅却坚决反对。他反问道:“到底谁才是最高司令官?”这话一出口,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而严肃。
刘伯承与陈毅不仅是战友,还是来自同一片热土——四川的老乡。二人相识于1926年,那时他们携手并肩,共同研究革命战略,策划了顺泸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刘伯承担任总指挥,陈毅则任政治部主任。然而,由于形势复杂,起义失败,二人各自分道扬镳,继续投身于艰苦的革命斗争。几年后,命运使他们再度在中央苏区重逢。此时,刘伯承已踏上了万里长征的征途,而陈毅则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斗。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担任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则成为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他们分别指挥着两个方面军,身处解放军的最高指挥层,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在1948年,中原军区重建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巨大压力,而当时的领导力量又显得有些薄弱。为此,刘伯承与邓小平共同向中央提出请求,希望调派陈毅来中原工作。粟裕得知此事后,则坚持认为华东战场不能没有陈毅,因此在两方的争执中,毛主席经过多次深思熟虑,决定将陈毅调到中原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且保留其华东野战军的职务。
如此,陈毅便成为了刘伯承的得力副手,二人再度联手,迎接更加艰难的战斗。陈毅非常谦虚地表示,自己来到中原军区,是要在刘邓的领导下工作。而刘伯承则给予了他极高的敬意,称陈毅为“军委派来的代表”。在陈毅到来之前,刘伯承就已在机关内详细介绍了陈毅的革命历程,号召大家向这位老总学习。陈毅也深感刘伯承的关心与尊重,看到刘伯承和邓小平竟然没有办公室,也不设秘书处,更不配备个人秘书,他便决定让自己的秘书驻入中原军区的秘书科,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工作环境。
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三位首长,日常办公的地方并非豪华的办公室,而是简朴的作战科。虽然条件艰苦,但三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了极高的默契与合作精神。在起草给毛主席和军委的报告时,三人总是互相谦让。当时,邓小平起草的电稿署名为“刘陈邓”,而陈毅所起草的电文署名则为“刘邓陈”。这些电稿至今仍能在档案馆里找到,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段深厚友情的体现。
有一次,刘伯承和陈毅一起前往部队做报告,刘伯承又请陈毅先讲。陈毅依然拒绝,他笑着反问:“哪里话,你才是最高司令官。”刘伯承却说道:“现在是整党工作,你是党的书记,你不讲,谁敢讲?”听到此话,大家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陈毅一时语塞,忙不迭地说:“好吧,遵命就是。”随后,陈毅用诗句赞扬刘邓大军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他即兴吟诵道:“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
陈毅说到这里,忽然转头问刘伯承:“这好像是魏征的诗,没错吧?”刘伯承笑着回答:“你可真是文武双全的将才,记得不会错。正是魏征的诗,魏征是冀南馆陶人,那个地方正好在陈再道的管辖区内。”
在中原战场上,通常是刘伯承和邓小平负责做报告,而自从陈毅到来后,他便成了先讲报告的人。讲完后,他总是请刘邓指示,而邓小平也再不会补充发言,通常只是说:“按陈司令员讲的去办。”
战事紧张时,作战室总是24小时有人值守。刘、陈、邓三人常常轮流值班。考虑到刘伯承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陈毅和邓小平曾提议让刘伯承多休息。但刘伯承却坚持:“要一视同仁,平等待遇。”最终,三人达成共识,由邓小平和陈毅轮流承担日常值班任务,若有突发情况才会叫醒刘伯承一起商议。
刘伯承、陈毅与邓小平,三人始终心意相通、精诚合作,互相关怀,彼此之间的默契令人动容。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信任与团结,才有了淮海战役等一系列中原决战的辉煌胜利。
(参考书籍:《共和国元帅交往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