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和美国的科学界与历史学界普遍都予以认可。然而,他们对这些发明传入欧洲的确切时间始终无法确定,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四大发明如此重要,世界各地都知晓其影响。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古代的科技贡献如此辉煌,而近代却几乎停滞不前?从科技和人性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中国在汉、唐、宋等辉煌时期之后,却进入了元、明、清等较为低谷的时代?这一问题不仅中国人自己在探讨,欧美的历史学家们也在不断追寻背后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从中西方共同感兴趣的炼金术谈起。中国古代的炼金术与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长生不老充满了执念,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神仙和不死药的传说。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的国家,对辽阔的大海充满了想象,人们认为,海洋的尽头或许隐藏着仙人,而仙人手中必定有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因此,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君王如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都曾派遣使者到海上寻找仙药,堪称炼金术的开创者。
最为人熟知的故事是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远赴海上寻找仙丹。除了向海洋寻求仙药,秦朝的统治者也开始考虑,既然不能找到,不如尝试自己制造。于是,炼丹的实践便在中国兴起。到了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炼丹事业更加兴盛,规模也愈发庞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其中,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名为李少君的人向皇帝提议,要加大对灶神的祭祀,以此来召来神奇的丹砂,炼成黄金,进而借助这些黄金制作器具,吃用这些器具能够延年益寿,甚至能见到海上的蓬莱神仙,从而实现长生不老。尽管李少君的理论并不具备实际依据,但他论证得言之成理,逻辑严谨,令人信服,因此汉武帝及朝廷官员都深信不疑。这一事件也使得李少君成为《史记》中的人物。
这一时期,中国人首次明确提出了炼金术的概念,虽然其核心目的依然是寻求长生不老。汉朝的淮南王刘安非常热衷于炼丹,参与者众多,规模空前,并且组织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炼丹专著《三十六水法》,可以说为炼金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然而,尽管刘安炼丹技艺高超,但最终并没有炼制出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丹,甚至连黄金也没能炼出,最终却意外发明了豆腐,因此后世将他尊为豆腐的发明人。通过炼丹的尝试,刘安和其他炼丹师们也无意中发明了火药。
刘安的炼丹活动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00年,而到了公元250年,阿拉伯世界也开始了炼金术的实践,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形成了炼金术的第一次高潮。到了公元700年,唐朝时期,阿拉伯地区的炼金术再次迎来了一次高峰,最著名的炼金术士之一便是来自伊拉克的贾比尔。
有趣的是,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炼金术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中国炼丹术的影响。炼金术中的“黑变”这一术语,就源自福建话,证明阿拉伯人在前往福建进行贸易时,将中国的炼金术引入了阿拉伯地区。通过阿拉伯人,中国的炼丹术和火药被引入了欧洲。由于欧洲人极其严谨,他们在炼金过程中逐步认识并揭示了许多化学物质及其反应,并通过详细的记录发展出独立的化学学科。而火药则通过不断改良,最终在诺贝尔的手中变成了强大而惊人的炸药。
中国的炼丹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火药的发明,并将其带到欧洲,但在中国,它最终却只是变成了一种食品——豆腐。而同样地,其他三大发明虽然起源于中国,最终却都在欧洲达到了巅峰。可以说,尽管中国率先探索并提出了这些发明的雏形,但最终的成就却是在欧洲实现的。这种“猜中开头,错过结尾”的情形在数百年、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重复上演。
那么,为什么近代科技的发展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个问题引发了无数讨论。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陈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谨慎地指出:“中国在作出这些早期发明后,未能提出一系列科学原理。”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尽管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并未随着科学原理的提出而得到更深的发扬光大。
当然,中国人自己也深知,封建专制的束缚、皇帝个人的喜好、以及人性中的种种问题,都是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关键原因。正是这些社会制度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使得中国在面对科技发展的巨大潜力时,未能及时抓住机遇,错失了科技革命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