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品读了杨修这一假聪明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则是另一位真正的智者。与杨修不同,这个人不仅聪明,而且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总能找到一条生路,并且巧妙地掌控局面。我认为,智者应具备三大特质:
首先,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都能凭借智慧逆转乾坤,化险为夷;
其次,智者从不在道德的层面做妥协,而是保持理性的清晰思维,能够做出反人性的决定;
最后,智者始终能够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贾诩这一真正的智者的故事。
一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东汉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这一年,司徒王允巧妙施展美人计,成功诱使吕布反叛,杀掉了当时的权臣董卓。随着董卓的死去,长安的局势变得异常复杂和危险。此时,流言四起,王允计划铲除所有西凉军的将领,这让本就身处险境的西凉军上下恐慌不已。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时的选择无非是两种:一是投降王允,二是趁早逃亡。显而易见,吕布已然控制了长安,谁还敢与其为敌呢?而西凉军的将领李傕、郭汜等人也只想到去求王允的宽恕,但王允冷漠地拒绝了他们。眼看西凉军的将领们一筹莫展,贾诩却冷静地分析局势,意识到如果此时西凉军解散,他们所有人都将毫无疑问地成为王允手下的刀下亡魂。
贾诩深知,解散队伍等于放弃了最后的生机。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允没有直接动手,正是因为他还顾忌着西凉军的存在。如果西凉军真的解散,王允就能肆无忌惮地剿灭他们,大家将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贾诩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果断的计划——不如联合西凉军,直接攻打长安,斩杀王允。若成功,他们不仅可以控制朝廷,还能立下赫赫战功,掌握帝国大权。即使失败,也能暂时撤回西凉,待时而动。
从表面上看,这个计划并不特别激进,甚至可以说合乎情理。然而,这种方式的背后,却给东汉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也正因如此,贾诩才被人称为“毒士”。
站在贾诩的角度来看,他看得十分透彻。王允是个出生于豪门的贵族,根本无法理解在极端困境下,人们会做出多么果断甚至疯狂的决定。而贾诩深知,西凉军的将领们只有在绝境中才可能爆发出强烈的反抗力量。贾诩抓住了这个人性弱点,巧妙地引导西凉军走上这条绝路。
而在考虑到自己的安全时,贾诩也没有掉以轻心。他找了个借口悄然脱离了西凉军,迅速离开了长安。他深知,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长安早晚会成为各路诸侯争夺的焦点,而西凉军的这一举动势必引发更多的冲突。最终,果不其然,李傕、郭汜之间爆发了内讧,外面的曹操等人也开始虎视眈眈,等待机会一举拿下长安。
二
贾诩随后投身于张绣的麾下。张绣原本是董卓麾下的部将张济之侄。张济死后,张绣接管了这支部队。张绣曾投靠过曹操,但因曹操夺走了其叔叔的妻子,心生怨恨的他选择反叛曹操。曹操因此损失了典韦等猛将,甚至连自己的长子曹昂也在战斗中丧命。此时,曹操和袁绍的争斗如火如荼,贾诩所处的环境依然极其不稳定。
当时,袁绍和曹操的对抗已显现出北方局势的走向:不论谁胜出,张绣都难以独立存在,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被吞并。面对这种局面,贾诩意识到是时候为自己选一个新的主公了。
通常情况下,张绣会考虑投靠袁绍。一方面,袁绍的势力雄厚,兵员众多;另一方面,曹操与自己有杀子之仇,投靠曹操风险过大。然而,贾诩却给出了不同的建议。他认为:
首先,曹操手握汉献帝,攻打袁绍的名分正当,投靠曹操,实则是投靠皇帝,这并不丢人;
其次,袁绍正处于最张狂、最膨胀的阶段,投靠袁绍,未必能得到重视,反而可能被忽视;
最后,曹操此时需要兵员,投靠曹操反而会更受到重视,因为曹操急需能人。
虽然张绣心中仍有疑虑,毕竟曹操的亲人和大将都死于自己之手,但贾诩却笑着对张绣说:“正因如此,曹操才更需要你。”最终,张绣决定投靠曹操,正如贾诩预料的那样,曹操果然对张绣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优待。
贾诩提出的这一策略,站在反人性角度看,成功地从根本上打破了张绣的顾虑。他深刻理解,理性决策往往不符合常人的直觉,而是要在混乱中找到真正的生路。
三
在曹操麾下,贾诩并未追求过多的显赫,而是始终保持低调,不主动出风头。尽管如此,曹操在每一次重大决策时,都会征求贾诩的意见,因为他知道,贾诩是位实实在在的智者。
在官渡之战后的曹操,面临三大难题:首先是如何平定南方,统一全国;其次是如何处理西凉马腾的问题,虽然西凉势力不大,但常常制造麻烦;最后是继承人的问题。前两者还好解决,尤其是关于南方的孙权和刘备,贾诩建议曹操不必急于出击,而应等到形势稍微平稳后,孙权自然会去削弱刘备的势力。然而,曹操没有听从,导致了赤壁之战的惨败。
至于西凉的问题,贾诩通过一封信件成功引发了韩遂和马超之间的内讧,西凉的威胁得到了有效遏制。而关于曹操继承人的问题,贾诩采取了更为巧妙的手段。他并未直接给出选立曹丕还是曹植的建议,而是通过讲述袁绍和刘表的故事,让曹操自己做出决定。最终,曹操听懂了贾诩的暗示,选择了曹丕作为太子。
贾诩的智慧不仅在于冷静分析局势,更在于他能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巧妙地避开所有潜在的风险和陷阱。他从不为迎合任何人而妥协,而是通过理性的冷静与精准的判断来化解所有矛盾和挑战。
最终,贾诩在曹操的阵营中稳稳当当,享尽荣华富贵,最终得以善终。这一生,贾诩深刻地践行了自己的原则:站在理性和人性的另一面,做出最果断且最安全的选择。他的成功,正是源于他对人性的透彻理解以及无所畏惧的决断力。这,才是聪明者的真正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