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敬请点击关注,并在文章下方留下宝贵的评论和建议。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争取国际援助,推动经济建设,毛主席决定于1949年12月6日带领一行人出访苏联。
此行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并与苏联领导人交换关于当时世界形势发展的看法;二是希望争取苏联的经济援助。在经过十天艰辛的旅程后,毛主席终于抵达了莫斯科。
1950年1月9日,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周总理等人也从北京出发,前往莫斯科就苏联援助事宜进行详细谈判。
毛主席和周总理先后离开北京,中央核心领导小组的工作力量一下子大幅减少。尤其是周总理,他不仅负责国内的大量事务,还兼顾外交,承担了巨大压力。周总理离开北京后,谁能接手他的工作,成为大家普遍担心的问题。
就在大家为此焦虑时,毛主席却早已心中有了打算,并当场提到了一个名字——董必武。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但随即都表示赞同。
于是,在周总理启程之前,他主持召开了政务院总党组干事会全体会议,依据毛主席的提议,决定由董必武在他访问莫斯科期间代理政务院总理,全面主持政务院的工作。
在代理总理期间,董必武忙得几乎没有停歇。
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秩序还未完全稳定。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部分地区甚至爆发了严重的春荒,许多百姓面临“没饭吃”的困境。根据毛主席“不许饿死一个人”的指示,董必武十分重视灾区人民的情况。面对来自各地的缺粮报告,董必武积极调配粮食,并从全国各地调拨数亿斤粮食,帮助灾区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迅速调集如此巨大的粮食资源,尤其是在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家经济状况严峻的背景下,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董必武的智慧与能力。
除了成功解决灾荒问题,董必武还致力于稳定全国物价、制定各类法律法规等各项工作。他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每天的工作量巨大。白天,各种会议不断,水电部、劳动部等部门的会议上,常常能看到董必武的身影;晚上,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需要批阅的文件、法令和指示。他甚至在周六周日也没有休息,每天的工作时间往往超过18小时。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强度,甚至让他身边的秘书和警卫员都感到压力巨大,但董必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毫不松懈,圆满完成了代总理期间的各项工作。
1950年3月4日,周总理回到北京,董必武终于结束了代总理的工作。五天后,他向周总理递交了自己近两个月工作的书面报告。
董必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恪尽职守,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信条。尽管身居高位,但他始终要求自己和家人严格自律,绝不允许任何人借用他的名号谋取特殊待遇。
1949年2月,董必武进入北平开展工作,随家人一起搬进了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的四合院里。家里有七口人(除了三个孩子,还有两个侄儿),住在这座四合院里显得极为拥挤。周总理和朱德多次劝董必武换个更好的住所,但董必武每次都婉拒,坚决表示:“这里就很好,不需要换。”
有一次,周总理提出为董必武在玉泉山盖个小楼,但董必武却显得有些生气,坚决拒绝了周总理的好意。
直到1952年秋天,在中央的关怀下,董必武一家才搬进了新家。为了照顾董必武的生活,中央特意安排了大量工作人员,还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警卫队伍来保障他的安全。然而,董必武刚住进新家时,就多次表示“安排的工作人员太多了”。很快,他便辞退了家里的花匠,自己和家人亲自打理花草。
1955年10月,董必武又将身边的七名内外勤人员减少到了两个,其他五名工作人员被安排到上海的公安学校去学习文化。董必武带头精简工作人员的做法,迅速影响了中央,中央下令精简首长身边的警卫员人数。在这一方面,董必武起到了带头作用。
1956年,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所在的单位决定给她调薪和升职,但董必武听说后,要求单位将这一名额让给其他同志。董必武对妻子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严格。
1957年,董必武一家再次搬家,搬进了位于怀仁堂东侧的一个住所。虽然这个地方的条件不如之前住的四合院,但他依然坚持搬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减少警卫力量,搬到中南海后,之前的警卫力量就可以得以节省;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送文件也不用再走很远的路,节省了不少人力和时间。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尽管董老一家的人口较多,粮食供给紧张,但董必武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请求。何莲芝也严格遵循丈夫的家规,在院子里自己种菜、养鸡养鸭,坚决不向组织伸手。
除了董必武夫妇,孩子们也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力求做出优秀的革命后代。
1968年,董必武一家搬出了中南海。虽然他仍然是中央领导人,但这时他已经远离了核心,主要的工作是默默为一些老干部撰写材料,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和保护他们。
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曾两次被抓走,董必武得知此事后,只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没有托人说情,也没有打听过儿子被捕的原因。最终,还是周总理亲自过问,董良翮才得以释放。
当时,董良翮刚从高中毕业,按照规定,应该去农村插队。虽然董良翮有机会借父亲的名头,进入部队或工厂工作,但董必武却始终坚持一视同仁,坚决不为儿子说一句话。于是,董良翮根据父亲的要求,去了农村插队,进行锻炼。临别时,董良翮向父亲要了两样东西——父亲用过的洗脸毛巾和牙刷。每当他在农村参加劳动时,心中感到疲惫或困惑时,他就拿出那条已经磨出洞的毛巾和那只断了的牙刷,父亲简朴生活的作风深深激励着他,让他坚持下去。
董必武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得到了孩子们的理解,董良翮曾这样评价过自己的父亲:“父亲看似‘不近人情’,但其实是‘在情在理’的。”
参考资料:
《共产党员·下》2022年12期
《支部建设》2011年13期
《往事与旧闻》2017年第1期
《百年潮》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