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有六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六子李隆悌。李旦的儿子们,除了早逝的李隆悌,其余的都曾是“皇帝”或“太子”,这个奇特的记录并非由李旦本人创下,而是由唐玄宗李隆基——李旦的三子——所创造。唐玄宗在位时,通过一系列的追封,完成了父亲未曾有过的成就。
开元十二年(724年),申王李成义去世,唐玄宗为他追赠“惠庄太子”;
开元十四年(726年),岐王李隆范去世,唐玄宗为他追赠“惠文太子”;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薛王李隆业去世,唐玄宗为他追赠“惠宣太子”;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宁王李成器去世,唐玄宗为他追赠“让皇帝”。
李旦在地下或许会感到些许遗憾,毕竟若他当年再多些努力,或许能凑足“108个”的壮丽局面,甚至有机会在阎王面前一展风采。但尽管唐朝追赠“皇帝”和“太子”并不罕见,但像唐玄宗这样“一网打尽”的情况,的确是前无古人。
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要做出如此举动?李旦的儿子们到底具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我们逐一看看这四兄弟的故事。
“让皇帝”李成器
李成器比李隆基大六岁。在李旦第一次登基时,年仅5岁的李成器就被立为太子。六年后,武则天称帝,李旦被迫退位,李成器也从太子降为皇孙。神龙元年,李唐复国,继位的却是李显——即唐中宗,而不是李旦。李显即位后,册封李成器为“蔡王”。蔡王,是亲王级别的称号,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资格享受,李显此举实际上是在照顾大侄子。尽管李成器对此心存感激,但他自觉其地位不高,于是主动放弃了这一封号,选择保留了“寿春郡王”称号。
几年后,李显驾崩,李旦再度登基。李成器从“皇侄”变回了“皇子”,而且是嫡长子,成为了太子最有力的竞争者。然而,最终的继位者却是李隆基——非嫡非长的李隆基。原因在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一起推翻了李显的政治盟友韦皇后,废除了唐殇帝李重茂。李成器,出于哥哥的考虑,决定退出了太子争夺。为了表示感谢,唐玄宗将“让皇帝”的称号追封给了李成器,让他在世时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李成器也很识趣,从不插手朝政,保持低调,专心享受生活,直到他在开元二十九年去世,享年63岁。
“惠庄太子”李成义
李成义在人们眼中并不显眼,甚至有些低调,然而他的母亲是河东柳氏,是宰相柳奭的孙女。柳奭的外甥女是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那位被武则天害死的王皇后。因王皇后的死,柳奭家族遭到满门抄斩,而柳奭的孙女也被迫入宫成为宫女,后因与李旦的关系翻身成了贵人。
李成义在李旦第一次登基时才1岁,等到李旦第二次登基时,他已经27岁。此时,他做出了一个决断:坚定支持李隆基,表示“我支持三弟”。李成义虽然并不具备强烈的野心,却凭此举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和支持。最终,李成义死于41岁,早早去世,未能再有更多作为。
“惠文太子”李隆范
李隆范是四兄弟中最有才华和个性最鲜明的。他不仅精通音乐,擅长琵琶,还擅长书画,尤其喜爱收藏古画,甚至曾得到一些名画,虽然后来这些画作因岐王府的水灾而几乎被焚毁。李隆范性格潇洒,处事优雅,但也有些独特的习惯——比如手冷时总喜欢把手插进美女的怀里,所谓“香肌暖手”,这可让身边的文人们颇为感叹。
李隆范还是个风雅人物,经常与王维、杜甫、李龟年等文人集会,一起品评诗书、论画作,热闹非凡。然而,李隆范的交情也让他卷入了一些麻烦。尤其是他的一位好友裴虚己,擅长“谶纬”,用天象推测未来,这种学问当时极为敏感,容易引发政治风波。后来,唐玄宗因裴虚己等人的谶纬言论而将其清除,然而李隆范却未受牵连。唐玄宗甚至特意为他辩解,称他并未参与其中。
可惜的是,李隆范的寿命也较短,仅活到40岁便去世。
“惠宣太子”李隆业
李隆业则是一个性格谨慎、循规蹈矩的王爷。母亲王德妃出身于太原王氏,家族显赫,王德妃去世后,李隆业由姨母王贤妃抚养。李隆业极为尊重养育之恩,尤其将王贤妃接到薛王府悉心照料。尽管他为人谨慎,但最终也因为一起偶然事件陷入困境——他的小舅子韦宾在皇宫里谈论唐玄宗的病情,结果引发了朝廷的恐慌。唐玄宗一度怀疑李隆业参与其中,尽管最终没有对他做出惩处,但李隆业却因而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李隆业曾因病重使唐玄宗愁得容颜憔悴,而他去世后,唐玄宗的悲伤可见一斑,甚至在一夜间白了头。
总结
唐玄宗追封父亲的四个兄弟为“皇帝”或“太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各自对唐玄宗的登基有贡献,还因为他们一起度过了艰难时光,深厚的兄弟情谊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更重要的是,唐玄宗的这一举动,反映了他想要扭转唐朝“兄弟相残”的传统,塑造一个和谐有爱的家族形象,从而加强政权的稳定。
通过这四兄弟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复杂的皇室政治,还有兄弟间真挚的情感与血脉相依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