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西征大军与同样庞大的东征军队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奇妙碰撞呢?
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蒙古的西征与欧洲的十字军东征的时间其实是重叠的。十字军东征的时期大约在1096年至1291年之间,而蒙古的西征则是在1219年至1259年。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支庞大的军队竟然没有发生过直接对抗。
试想,如果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中,窝阔台大汗没有因病突然去世,而拔都与速不台能够继续带领军队攻打神圣罗马帝国,甚至突破法国和意大利的防线,跨越英吉利海峡,整个欧洲是否会在蒙古铁骑的铁蹄下屈服呢?
在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第二次蒙古西征时,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认为蒙古大军之所以能迅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未曾遇到德法的强大骑兵部队。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虽然蒙古军确实未能和德法的骑兵展开正面交锋,但在蒙古军进攻波兰时,曾与条顿骑士团交战过,结果条顿骑士团全军覆灭。值得注意的是,条顿骑士团是十字军东征中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另外两个则是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尽管我们无法准确得知波兰公爵亨利二世领导的3万联军中有多少是条顿骑士团的成员,但这场战斗显示出蒙古军的强大。尽管如此,单凭这点证据就断定蒙古军能轻松碾压十字军,似乎有些牵强。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尽管这两支军队没有直接交锋过,但它们确实共同面对了一个敌人——阿拉伯世界的各大势力。十字军东征的直接原因,正是当时的伊斯兰政权禁止基督教徒前往圣地耶路撒冷朝圣。回顾历史,最初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国家和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关系并不紧张。虽然信仰不同,但大家毕竟信奉的是同一位神——上帝与安拉的区别,终究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然而,随着中国唐朝的强大,突厥族被赶出中国,最终他们一路向西进入阿拉伯半岛,并改信了伊斯兰教,建立了塞尔柱帝国。突厥人比阿拉伯人更为严苛,他们攻占了耶路撒冷,开始对前来朝圣的基督徒进行压迫,并逐步蚕食东罗马帝国的领土。这种局势直接促使了欧洲的十字军东征。
有趣的是,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与塞尔柱帝国也有一定的关系。我在前文提到过,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的起因,是花剌子模王国得罪了成吉思汗,而花剌子模曾经是塞尔柱帝国的一部分。尽管后来花剌子模脱离了塞尔柱帝国并独立,但它的诞生与塞尔柱的扩张有着密切关系。西辽的崛起曾将塞尔柱帝国赶出了中亚,之后花剌子模成为了西辽的附属国,而西辽则是我国历史上辽国灭亡后的残余势力。蒙古军在消灭西辽时,仅派遣了2万骑兵,并且不到一年便将其彻底击败。而随后,他们也仅用了两年时间便摧毁了号称有40万大军的花剌子模。
也就是说,蒙古军击败的“花剌子模残军”,正是十字军东征中的最大对手之一。而且更加有趣的是,在蒙古摧毁花剌子模之后,花剌子模的败兵逃往阿拉伯半岛,并在那里重新集结,最终击败了十字军并占领了耶路撒冷,直接导致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
如果这些事实还无法证明双方的差距,那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这次征战远比第二次更加复杂,原因在于蒙古帝国全力攻打南方的宋朝,只派出了五分之一的兵力前往西征。即便如此,蒙古的军队依然以摧枯拉朽之势将阿拉伯的各大势力一一消灭。与之相比,欧洲的十字军在与阿拉伯世界的多次对抗中,十次东征未曾取得一场完全胜利。
当时,欧洲国家意识到蒙古的强大,拜占庭帝国和西欧各国纷纷派使者前往与蒙古的将领旭烈兀会面,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蒙古军作为盟友。旭烈兀当时已经准备进攻埃及,但由于蒙古大汗蒙哥的突然去世(据金庸的小说描述,蒙哥是被杨过的一块石头击毙的,尽管历史上蒙哥之死仍然扑朔迷离),旭烈兀不得不率军撤回,协助忽必烈争夺汗位。
通过这些史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那个时代,蒙古大军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任何其他军队都难以与之匹敌。虽然宋朝常被认为较为软弱,但仔细回顾蒙古的征战历史,我们会发现它的威力无可忽视。蒙古军用了五年时间征服了西夏,三年彻底消灭了叛乱的西夏人;仅用两年就击败了花剌子模,并同时征服了钦察部落与伏尔加保加利亚,消灭罗斯众公国也不过用了两年。对于波兰和匈牙利这样的强国,蒙古也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彻底征服。其他小国,则基本是几个月就搞定。
真正能够阻挡蒙古铁骑的,只有金国和宋朝。蒙古花费了23年征服金国,而攻打宋朝则历时41年。由此可见,宋朝远没有我们传统印象中那般脆弱。
最后,让我们看看西方人对蒙古军队与十字军的评价,可能能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