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草原民族的身影频繁出现,那便是契丹族。主人公之一的萧峰(乔峰)便是契丹人,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其对契丹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与历史相符。契丹这个民族,曾在北宋时期迅速崛起,不仅建立了辽国并与宋朝保持着频繁的互动。那么,曾如此强大的契丹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契丹又是否在中国留下了后代呢?
草原上的民族组成错综复杂,即便是某一大民族统一的时期,依然有许多小部落存在。这些小部落虽然规模较小,但在特殊的历史机遇下,常能发展成强大的民族。契丹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关于契丹的起源,历史记载并不详尽,因此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目前关于契丹的起源有两种主要的说法:一种是东胡说,另一种是匈奴说。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契丹起源于鲜卑族的一个分支,这一观点与契丹本族流传的“起源神话”相符。
最初,契丹只是草原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不仅没有话语权,甚至还要忍受其他大部落的压榨。那么,契丹何时崛起呢?这一切要追溯到北魏时期。北魏由鲜卑族建立,是鲜卑人进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虽然北魏在中原大有作为,但由于大量鲜卑族人集中在中原,草原上的一些小部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契丹便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在外表上,契丹向北魏表示臣服,然而私下里却在积蓄力量。当北魏发生内乱时,契丹乘机崛起,并在隋朝时期逐渐形成了辽国的中坚力量——契丹八部,踏上了称霸草原的道路。尽管契丹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但草原上的其他势力同样强大,突厥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继匈奴之后草原上最强大的力量,契丹面对突厥时几乎无力回天。公元162年,契丹的可汗被突厥俘虏,契丹差点灭亡。
但契丹并未因此消失。在遭遇重大打击后,契丹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借鉴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步发展农耕,并且像汉朝初期的文景两帝那样,沉静地积蓄力量。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契丹迎来了一位崛起的领袖——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能带领契丹崛起,主要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首先,他少年时期曾亲身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培养了坚韧的品格;其次,由于契丹先后向突厥、隋朝及唐朝称臣,这让契丹有机会与中原接触,耶律阿保机便趁机游历了多个中原城市,拓宽了视野;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契丹的可汗继承制度让耶律阿保机通过选举成为了可汗,这可谓是天意的安排。
凭借这些优势,耶律阿保机成功统一契丹,并向中原学习,建立起了完善的官员体系和国家制度。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建立了大契丹,值得注意的是,辽国的名称并未出现。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去世,他用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将曾经的弱小部落建设成一个强大、令中原及其他游牧民族畏惧的国家,也为后代留下了庞大的基业。947年,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将大契丹改名为辽国,并进一步扩张领土,掌握了至关重要的“燕云十六州”。
拥有这些土地后,辽朝在与宋朝的对峙中占据了优势,宋朝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与辽国维持和平。然而,辽国的强大并未得以持续,金国崛起后,辽国被灭。即便是辽国残余的“西辽”,也最终灭亡于蒙古人之手。
尽管辽朝灭亡,蒙古人并未完全摧毁契丹人,而是允许契丹以附属势力的身份继续存活。在蒙古的统一战争中,契丹士兵为蒙古出征金国,屡立战功。此外,在金国内部,也存在契丹的后裔,他们地位较低,且许多契丹姓氏被更改,例如萧姓的后代被改为石姓。
那么,契丹人是否有后裔延续下来呢?历史记载表明,在辽国灭亡后,部分契丹百姓逃亡到黑龙江一带。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们改姓为“达斡尔”,如今的达斡尔族就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尽管达斡尔族并未明确表示自己是契丹的后裔,但从其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来看,很多人相信他们与契丹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达斡尔族,一些契丹的后裔被其他国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改变了姓氏。比如,今天的舒姓就可能与契丹有某种联系。
尽管契丹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但他们的影响却广泛深远。俄罗斯等国家至今仍称中国为“契丹”,因为契丹曾经在东亚的广阔疆域里占据重要地位,俄罗斯对其他国家的了解有限,只知道南边有契丹,而不了解中原的各大国家。
契丹虽然不再建立独立的国家,但其血统并未完全消失。正如鲜卑民族虽然历史文化逐渐消失,但其血脉仍留存于不少汉族人中,契丹的后裔也在如今的中国及其他国家继续存在,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