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历史上哪位皇帝可称千古一帝,绝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无可否认,秦始皇确实具备这样一项荣誉和资格,因为他的成就非同凡响。统一了六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措施,有效地夺取了河套地区以抵御匈奴的侵扰,修建水利设施以改善交通和商贸往来等,皆是其卓越功绩的展现。
然而,这样的统治盛况并未持久。在秦始皇统治的后期,他开始表现出对功名的过度追逐,滥用民力,施行了一系列严酷的暴政,导致百姓怨声载道,纷纷举起反抗的旗帜,向秦朝发起挑战。
秦朝迅速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秦始皇生前并未确立合适的储君。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秦始皇身边大约有二十三个儿子,但中间唯有长子扶苏是最具继承皇位资格且最适合担任皇帝的人。关于这一话题,后世人们进行了无数次讨论,普遍认为若扶苏当时得以即位,秦朝的灭亡或许能够被避免,至少不会是以二世而亡的结局。固然,这些都是后来的推测,那么为何秦始皇没有确定储君呢?
首先,秦始皇迷恋于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深信自己能够永生,因此觉得没有必要立太子。其次,扶苏与他的政治理念存在显著的冲突。秦始皇以强硬和霸道著称,偏好法家的治国理念,而扶苏性情温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主张以仁德治国。最后,扶苏与名将蒙恬的关系极为密切,秦始皇担心扶苏继位后,蒙恬的势力会对皇权形成威胁。
种种原因共同造成了胡亥与赵高的密谋,篡夺了皇帝的位子。胡亥即位后,早已将兄弟视为威胁,将他们的生死视作一场血腥的清洗。心胸狭隘的胡亥与赵高认为,所有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人,无论是亲兄弟还是姐妹,都必须彻底铲除。
最终,胡亥下令处决了十二位兄弟,随后又以阴险的手段骗取了另外三位兄弟进皇宫,秘密杀掉。秦始皇剩下的儿女们或死或逃,绝大部分难以幸免。其中,公子高十分敏锐,早早看出了胡亥的意图,于是主动提出自杀,以陪葬秦始皇。胡亥对其识时务的态度表示满意,并因此没有对公子高的家人出手,于是他们得以保全性命,隐姓埋名生活于民间。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攻陷咸阳,善待秦王子婴及其家属。但不久后,项羽抵达咸阳,不仅杀掉了子婴,更是对秦朝的皇室成员进行大屠杀。至此,秦始皇的后代基本遭到了清洗,虽然子婴还有两个儿子,但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关于他们的详细信息和最终的命运。而公子高这一脉却久存,流言称他的部分后裔乘船漂洋过海,抵达东瀛,并在那里生根繁衍。
如今,经过多位历史专家的深入考证,有四个姓氏被认定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后裔,分别是:嬴、秦、银、寅。这四个姓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始皇的后裔数量并不多。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秦朝已过去两千多年,然而秦始皇陵依然静静伫立在骊山脚下,墓中主人的血脉依旧在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