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杂谈】关于“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粗浅看法
创始人
2025-09-13 22:04:41
0

关于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

‘采药昆仑’石刻”的粗浅看法

作者/白马一布衣

最近历史界一则消息引爆业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该文介绍了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此文一出,引发业界和历史文化爱好者热议。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从现有笔者所能获得的资料来看,质疑者有业界大咖辛德勇教授,神话学、文化史、先秦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刘宗迪教授,独立学者胡文辉(其质疑文章“从文本看‘采药昆仑’石刻的疑点”刊登在公众号“历史的擦边球”)。

辛德勇教授于6月8日一早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石刻造假新高度》,直言:“铭文若如释文所释,敝人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这是石刻造假新‘高度’”。至于判断依据辛德勇教授并未详细论述。

刘宗迪教授则在微博上提出两点质疑。时间矛盾:铭文提及“皇帝廿六年”。“《史记》记载,秦始皇26年灭六国,始议帝号,称皇帝,这块刻石称五大夫26年3月到达(黄)河源,元代都实奉命探河源,4月从临夏出发,经四个月方到达河源,以此类推,秦人出发最晚当在始皇25年的冬天或者秋天,此时,嬴政还没有称皇帝号呢(以上引自我的学生)。远在黄河源的五大夫是如何提前预见到秦始皇称皇帝的”彼时,“皇帝”称号尚未启用,铭文使用“皇帝”于理不合。

季节与可行性:况且,河源地区气候寒冷,冬天冰天雪地,道路难行,沿途粮草供应更是问题,人马不被冻死也会饿死,所以元代的都实选了初夏四月出发,历经整个夏天,八月到达河源。秦代方士早不去晚不去,专门挑寒冬天气上路去河源采药,是去采冬虫夏草呢?还是去送死呢?

胡文辉在公众号发文说我以为,真正的疑点,并不是以上这几个名词,而是接下来的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动词——“采药”。

“采药”一词,在我们现在看起来,自然是古代的词汇,但“古代”实有不同的古代,或者说“古代”实有不同的层次,在“古代”之中还有古代,在古人眼里,还有他们的古代。简单说,“采药”这个词并不是那么古,照我的检索,它实际上并不见于先秦乃至西汉的文献。

我利用了“识典古籍”和“搜韵·古籍检索”这两种数据库,来检索“采药”一词,发现它不见于上古经典,包括《尚书》《周易》《礼记》;也不见于诸子,如《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不见于诗歌文献,包括《诗经》《楚辞》;也不见史书,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甚至也不见于地理性质的文献,如《山海经》。而重点的重点是,“采药”根本不见于《史记》,事实上,它几乎也不见于所有的西汉文献,只在刘向的《列仙传》里出现了三次——但《列仙传》是否刘向所作,向来就有争议,也有作于东汉和魏晋的说法;到了东汉的《汉书》,才出现了几次:《郊祀志》三次,《地理志》一次,如此而已。

因此,从“采药”这个词的使用来看,青海秦石刻遗存确实是可疑的。

“采药”的问题,可算是一个语文学的疑点。而我觉得,不仅要从语文学的立场来检讨这一文本,还应该从政治学的立场来检讨这一文本。”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史爱好者,“采药石刻”的真伪不是笔者所能置的,但有些不成熟的个人看法和疑问与大家讨论一下。

刘宗迪教授在微博上说秦人出发最晚当在始皇25年的冬天或者秋天,此时,嬴政还没有称皇帝号呢(以上引自我的学生)。”“况且,河源地区气候寒冷,冬天冰天雪地,道路难行,沿途粮草供应更是问题,人马不被冻死也会饿死,所以元代的都实选了初夏四月出发,历经整个夏天,八月到达河源。秦代方士早不去晚不去,专门挑寒冬天气上路去河源采药,是去采冬虫夏草呢?还是去送死呢?”以此来质疑“采药昆仑石刻”的真实性。

笔者对刘教授的质疑依据存在许多疑问。

其一,皇帝这个称号确实始于秦始皇,但并没有确切文献记载,在秦始皇称皇帝之前,“皇帝”的这个称号就不存在。所以,秦始皇是否称“皇帝”与石刻中“皇帝”二字并无必然联系。不能因为秦始皇没有称皇帝,就认为“皇帝”在此之前不存在。因为虽然历史上记载了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称“皇帝”但历史上并未记载其称帝的确切期。更何况,称帝之前还有很多前期准备,其开始称皇帝之前,应该称号已经提前拟定,并不是称帝当日才定。故用秦始皇未用“皇帝”称号而否认石刻有“皇帝”二字是错误的,进而怀疑石刻的真伪,这种说法显然不成立。

其二,说秦代方士专门挑寒冬天气去河源采药是送死,由此质疑石刻真伪更是站不住脚。且不说千年前的气候条件于今存在多大的不同。就说送死一说就显然不能成为证据秦代方士为帝王求取仙药,常行非常之举,冒险深入未知或艰险之地多有记载(如徐福五千童男童女东渡)。其行动逻辑深受当时求仙思潮影响不一定遵循后世理性判断。将“看似不合理的行为”直接等同于“伪造的证据”,忽略了历史行动者自身的情境与动机。

另外我们知道石刻所在地当时不归秦朝管辖,采药队伍绝对对当地的情况应该像今人如此了解,就是去送死,也是符合其当时真实情况的。刘教授显然用现在的思维带入古人。恰恰相反,他们的送死的矛盾行为应该成为石刻真实的佐证,古代人犯的错误,现代人恰恰不会犯。如果造假人是现代人,岂会留下如此漏洞百出的破绽?

胡文辉教授通过检索先秦文献,没有找到“采药”一词,遂认为石刻中“采药”二字存疑。笔者认为这很武断,缺少说服力。笔者也检索了先秦文献,尤其是胡先生所说的《史记》,确实没有检索到“采药”一词。但在这些文献中“采”和“药”二字均存在。虽没有连用,但不能以此为据质疑石刻的真实性。因为这些上古文献侧重的是历史事件的记载,没有“采药”一词,只能说明这些文献记载的事件中没有出现“采药”这个行为,不能因此证明当时没有采药这个词。笔者也检索了《史记》全文,发现“药”之前的动词通常为“求”或“得”,

但无论是“求药”还是“得药”都不能完全取代“采药”一词含义。所以,胡先生以秦汉文献没有出现“采药”一词而否认石刻的真实性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史记》不记载,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实例太多了,依次质疑,没有说服力,逃不脱为质疑而质疑的嫌疑。

但由此,笔者想到了一种可能。石刻铭文的认读可能存在错误。“采药”或为“求药”之误。石刻铭文“药”前之字因时间久远而磨泐,“采”和“求”的篆体字下半部分存在很多相近之处。“采”为动作,其结果是已经采摘药物。如果采摘了,那么此石刻应为纪功石刻,刻石处即为采药处,然铭文中又有“前

一百五十里”到达地点的字样,显然与采药成功相矛盾。但如果换成是“求药”这样石刻就成为记事石刻,记录了始皇二十六年三月己卯(应为乙卯),翳奉皇帝命令求药路过此处,再往前走一百五十里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如此,似乎更符合情理。

另外,笔者认为这个石刻的作用是留痕或者路标

从石刻内容与形式分析,其或为个人或探险团队的留痕之作,而非国家行为。铭文记载“翳奉皇帝命令” 求药,可能是个体领命后的探险活动。在交通闭塞、人迹罕至的河源地区,刻石可兼具标记路线与证明行程的功能,类似现代 “工作留痕”。此行为与《盗墓笔记》《鬼吹灯》中探险者留下标记的逻辑相通,亦符合古代方士探索未知的历史情境

笔者认为,五大夫翳领命带队伍到昆仑求药,而昆仑地区当时尚不属秦管理。五大夫翳到达了昆仑,怎么向上面证明他来过呢?勒石或许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于某年某日因何事至此。回去以后向朝廷交结任务,可以说自己到了某地,有什么石刻为证。与现在的工作留痕一样。只是个形式。应付上面检查

由此,笔者认为,这个石刻是个人行为,或者是探险团队的单独行为,一留痕,二防迷路

为什么很多报道中说这是国家行为呢?笔者翻阅所能找到的报道,发现这个论断最早源于侯光良教授。据澎湃新闻报道,早在2020年7月,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侯光良便已在田野考察中发现这处石刻。2023年7月7日,青海日报“青海观察”客户端刊发《昆仑上下:探秘青海史前文化》一文时,便配发了侯光良与此石刻的合影。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发表后,侯光良发朋友圈详述了石刻发现经过:“首先祝贺仝涛老师将扎陵湖石刻,公布于众,也了了我的一件心事。2020年7月,我们把扎陵湖和鄂陵湖北岸全部跑完了,当时在扎陵湖北岸距离湖边大约几百米的凸起岩石上,岩石很大也很突兀,我就想看看有没有岩画,结果看到的东西,让我大吃一惊,直接是汉字,而且是篆体,我头一昏,这地方怎么能发现这东西呢,再仔细一看,上面有皇字,非常兴奋,连忙拍照记录,回来进行整理研究,并上报相关单位。”

关于石刻真伪及年代问题,侯光良表示:“有这么几点是共识,首先这是古代遗物,不存在伪造,其次这石刻是国家行为,并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字体造诣深厚,非常规范,并有车行到达非常遥远难以到达的河源,而且伴随有奏乐,这架势,非国家不能完成。”

这应是认为该石刻为国家行为的最早报道。但是笔者细读侯光良得出此结论的依据很是疑惑。侯光良教授说:“ 而且伴随有奏乐,这架势,非国家不能完成。”但笔者细读铭文,并没有发现“伴随有奏乐”的记载。笔者经过多次比对铭文,出一种可能侯光良教授在铭文的认读上出现了误读,将采药的“药”误读为音乐的“乐”以至于得出刻石是国家行为的判断。

侯教授的专业是地理科学,存在误读很有可能。但他的判断影响了不少人,以至于造成很多报道中的质疑者也认为是一种国家行为。笔者认为,这刻石的行为不是国家行为,而应是个人或者探险团队的行为。五大夫翳被秦始皇派到昆仑去求药,昆仑苦寒之地,人迹罕至。求药团队为了防止迷路,留下刻石标记。同时也可作为返回后曾经到此探访的证明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的粗浅看法。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史爱好者,学识、理解存在太多不足,如果有言论错误,诸位可以一笑置之。

白马一布衣

2025年6月10日晚

相关内容

工程服务提供商Legenc...
雷递网 雷建平 9月13日 工程和维护服务提供商Legence(股...
2025-09-13 17:43:44
原创 ...
9月13日上午,在东京进行的2025年田径世锦赛结束了男子铅球预赛...
2025-09-13 17:41:34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秋意浓 ...
2025年9月10日,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家旅游度假村秋...
2025-09-13 17:38:14
鹤峰“国省双美”公路,激活...
极目新闻通讯员 胡姣童 沿“最美省道”245饱览山水画卷,循“最美...
2025-09-13 17:37:43
石圪节煤矿活化工业遗产,“...
长治石圪节煤矿矿工俱乐部广场上,红砖墙上“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标...
2025-09-13 17:33:50
原创 ...
《——·前言·——》 你是否听过刘伯温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这两位...
2025-09-13 17:33:49
秦始皇遣使昆仑采药的证据找...
近日,考古研究者仝涛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引发关注,...
2025-09-13 17:33:28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本报记者 张体义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
2025-09-13 17:33:12

热门资讯

原创 田... 北京时间9月13日晚,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第1日晚间赛段争夺。此役中国田径队战绩相对低迷,谢震...
高清组图 | 小铁人勇闯易水湖... 9月13日,2025中国小铁人三项公开赛在保定易县开赛。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孟维仑 摄 长城网·...
原创 清... 在康熙三十一年,古北口总兵蔡元上奏,提出长城多处坍塌的现象,并建议进行大规模修复。皇帝亲自批示:修墙...
尧舜禹遗迹图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 编者按: 尧舜禹是上古时期的圣王,关于他们的传说和故事遍布海内外。2017年底,由绍兴发起编制“禹迹...
原创 1... 在1956年,成钧的爱情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次,他的伴侣是他已故第一任妻子的亲妹妹周月茜,这...
原创 新... 李又兰,一个名字在历史中既陌生又熟悉。熟悉她的人大多知道她是张爱萍将军的夫人,却少有人了解她与项英之...
原创 效... 三国这段历史,那可太精彩了,各路英雄豪杰、谋士智囊纷纷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咱们一提到三国的谋士,很...
原创 魏...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是否应该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原创 看... 1949年,辽沈战役的胜利让蒋介石彻底意识到自己统一中国的梦想已经破灭。尽管如此,他依然不甘心就此失...
原创 唐...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褚遂良是唐朝宰相、书法...